你矫情还能比多肉植物矫情吗?

(友情提示:片尾有彩蛋,慎入。)


家里养了几十盆花花草草,每到夏天,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害虫。一棵菩提树上爬满了红蜘蛛,还有一盆花里长了蚧壳虫,还有几盆花生了蚜虫,平时不仔细看不知道,等到叶子枯萎,才发现这个植物世界里还植入了一个动物世界。我研究了一遍这些害虫后,决定买一瓶能干掉所有类型害虫的杀虫剂,去淘宝上找,看中一瓶,可以杀死我家所有害虫。下单之前,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爱好,看买家评论。一看评论,我乐了半天,那些给中评差评的都是出于一个原因:用海飞丝这边,头发都没了——这种强力杀虫剂,不仅杀死了害虫,连带他们心爱的“小肉肉”(那种看上去可爱、造型奇特的多肉植物)一同阵亡。我同时发现,淘宝上销售排名比较靠前的植物,除了玫瑰花就是这种多肉植物。可见,养多肉植物已蔚然成风。


几年前,在北京文艺青年扎堆的南锣鼓巷的北边——北锣鼓巷,开了一家专门卖多肉植物的商店,这让我意识到,这种千姿百态的植物品种已经成了继钻石项链之后女孩子们的新宠。


早在2004年,我在花卉市场就经常见到多肉植物。当时的品种还没有现在多,这东西都拥有一个共同特性,让你一见倾情,二见倾囊。出于这种心情,我开始陆续购买多肉植物,只要价格能承受,我都会买回一盆。一度我曾经想把这些东西收齐。后来我发现,收齐多肉植物可比收齐鲍勃·迪伦的唱片难多了,据说世界上有一万多种多肉植物。当然,让我放弃养多肉植物的最直接原因倒不是因为它太多,而是因为它难养。即使后来我有了很多养花经验,也不再养这种中看不中养的东西。


北京南四环有十多家大型花卉市场,七八年前,每个花卉市场只有几个摊位销售多肉植物,价钱也不高,除非是稀有品种,一般价格在10元到30元不等。我见过最贵的多肉植物还是2006年在上海长宁区的一家花卉市场,有一盆玉扇,品相极好,绿中透紫,标价800元。现在估计后面要加上一个0了吧。现在北京的花卉市场,多肉植物已多如牛毛,价格翻了好几倍,尤其是奇异稀缺品种,价格更是高得离谱,多肉植物是典型的美丽陷阱,它的可爱掩盖了它的风险,养不好就会死翘翘,绝对属于风险投资。


好多人把仙人掌类的植物与多肉植物混为一谈,其实不是一个科属种,正如过去中国人认识的第一批多肉植物——土豆、红薯、西红柿,它们的原产地都是美洲一样,仙人掌原产地大都在墨西哥,多肉植物原产地大都在非洲。


中国古人那么喜欢咏物言志,在诗词歌赋里他们把见过的植物都咏了一遍,但是从来没有提及过多肉植物。我查了《诗经》和《本草纲目》,里面确实没有关于多肉植物的记载。可见这东西舶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甚至它们的种子都没有随风飘来过。古人不太重视自然科学,植物除了被吃掉之外就是成了心中寄托,文人们弄出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可是你也发现了,中国文人最缺乏的就是四君子的骨气。屈原在《离骚》里介绍了大量的植物,他站在中国好诗人的舞台上,面对天问,道出了最终的梦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士”,效忠他心中的那个王。结果他最大的贡献是创建了端午节。这要是放在英国,屈原可能成为达尔文。当年英国在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殖民者是带着一种把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宝贝带回英国献给君主的心态,他们收集回来不少奇花异草,这其中就有多肉植物。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博物学、生物学发展了,于是出现了达尔文。


过去中国人养花,多是草本木本,比如茉莉、君子兰。最近这十几年,凡是能观赏的植物,基本上都进入了花卉市场。但是传统的观赏花卉看似只起到了装点环境的作用,总缺少一些符合当下的气息。比如说滴水观音,它长得好的话,可以气势磅礴,放在室内某个角落,确实很怡人。可是这些观叶观花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短板,缺少变化,长得中规中矩,跟现在的明星一样,模样缺少变化。


多肉植物之所以成为全世界的宠儿,我猜多是因为它的奇特,它们长得都很颠覆,造型绝对富有想象力,非常魔幻。它们在进化生长中,不断突破人类审美极限。从植物进化角度来看,它们的造型、色彩似乎毫无道理,但是它们就像山谷里寂寞的野百合,在耐心等待,取悦着不经意间发现它的人们。


据说,日本人很喜欢多肉植物,很多多肉植物的俗名都是日本人起的,比如名字中带“乙”“姬”“袋”“野”“丸”的,这些怪里怪气的名字和长得怪里怪气的多肉植物倒是相得益彰。日本很早就开始培育多肉植物,这非常符合日本人追求精致、奇特、完美的心理。

多肉植物在中国日渐流行,除了人类普遍具有的追求新奇特心理,我猜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一、多肉植物充满了情不自禁的文艺气息。今天,中国人吃饱喝足,有条件文艺了,各种符合文艺青年消费心理的产品也应运而生,从文化消费品到生活用品,从衣食住行到心灵,几乎无所不包。但是你也发现了,中国是一个缺少创造力的国家,那些充满文艺气息的产品要么比较低端,要么是山寨别人的,要么是徒有一个空壳,华而不实,要么是装孙子……在中国,做文艺青年其实挺可怜的,在一个没有文艺土壤的环境里,你想文艺也耍不开啊。文学早就不文艺了,诗歌早就死掉了;电影也不敢文艺了,音乐更不能文艺,你空有文艺鉴赏绝技,却找不到文艺对手。就像山谷里寂寞的野百合,转着圈也找不到春天。但是,当多肉植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让中国文艺青年,尤其是文艺女青年找到了文艺对象。它纯天然,气质非凡,个性迥异,奇形怪状,鬼斧神工,性感婀娜,超凡脱俗……再伟大的艺术家,在这些多肉植物面前,创造力和想象力都不值一提。你文艺起来很矫情吧,可你有多肉植物矫情吗?


二、本雅明早在上世纪就论述过机器时代的复制艺术,我们都是在机器复制艺术的环境下长大的,单纯地成了复制艺术的奴隶,并乐此不疲。这种创造为1%复制为99%的工业时代下的消费品,虽然能给你的精神上带来一些满足,但是重复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让你厌烦。你想过没有,电影、音乐一共有几十种风格,你几天就可以感受完毕,并且这些不同风格之中就有很多重叠。更多的是在这个风格下的复制,时间长了真没啥意思。宠物猫宠物狗也就几十种,陶瓷茶杯变来变去也就那么几样……


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获取信息方面日渐趋同,生活变得越来越乏味,多年不见的朋友见面后聊的话题都是共同的内容,想想这也挺可怕的。你得有点变化或者与众不同对不对,要不难称文艺。


多肉植物有多少个品种,就有多少种风情,坚决抵制重复与雷同,你想想,它能调动出你多少文艺情怀啊。随着人们不断培育,还会有更多品种的多肉植物出现,让你取之不尽。文艺青年都喜欢形式主义,多肉植物不仅可以满足这种形式主义,而且还会激发你在文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觉得多肉植物在中国的热和在日本的热本质上完全不同,日本人不管干什么,都喜欢挑战人类审美极限,多肉植物是最好的天然实验品;中国人喜欢把它变成小清新,蜻蜓点水装扮一下自己的生活,喜欢伪科学的人还可以用它假装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其实它比你还怕有害空气,要不怎么说多肉植物比你矫情呢。

好吧,上面的话都是我胡说的,不见得对上你的号。


说点实际的,不管多肉植物流行的原因是什么,有一点是所有饲养它的人要面对的,那就是如何把它养好。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国有四大难养:贪官、民主、熊猫和多肉植物。


说来也奇怪,这些多肉植物往往生长在环境恶劣的地方,照理说,在中国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地方它是可以长得很好的。但是,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从花卉市场买回来没多长时间它就牺牲了。


你要知道,这些多肉植物以及仙人掌类的东西都是生长在什么地方,它们有些是生长在热带沙漠,有些是生长在非洲大草原,甚至是热带雨林。有些地方多肉植物要面临雨季和旱季,所以它们慢慢适应了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恶劣环境。但不管怎样,它们都喜欢相对湿润的环境。问题是你家有这个环境吗?


在北方,冬天非常干燥,湿度往往在30%以下,这对某些多肉植物来说,是很难生存的,你浇水浇多了它会死;热带地区的多肉植物,你浇水浇少了,空气湿度又不大,它也会死。有些生长在热带的多肉植物基本熬不过冬天……


你根本不知道这些活泼可爱的小肉肉们来自哪个国家,有什么习性,甚至连名字可能都记不过来。花贩子向来会告诉你:好养,少浇水。但是他们的地理学和气候学都不及格,他们的建议无非是想让你掏钱而已,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你要想把多肉植物养好,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这方面的知识网上有很多,但是这些经验之谈跟恋爱经验教训一样,不可移植。现在很多中国人就像英国人不知道欧盟是怎么回事一样,不知道南北半球,不知道干湿季,不知道非洲南美洲,更不知道植物学、土壤学基本知识,就知道做文艺青年。你想做一个合格的文艺青年,不能只知道王家卫拍过几部电影,也不能只知道村上春树提到过几个爵士音乐家,还要掌握很多跟文艺无关的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结合着你在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气候,然后才能去花卉市场选择一款你钟爱的小清新肉肉。当然,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你要交学费,当你买到第一百零八盆小肉肉的时候,你发现,奇迹出现了——它居然活下来了。



我觉得有些人喜欢小肉肉还有另一个原因——



我的微信ID:wearthreewatches

我的博客:www.wangxiaofeng.me

我的微博:@王小峰_带三个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

原文标题:你矫情还能比多肉植物矫情吗?
原始页面:https://www.wangxiaofeng.me/11720.html
作者:带三个表版权所有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