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你个蛋

我是一个没有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说话带脏字,长大后,我尽可能克制自己说话骂人不带脏字,以显示出我好像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并且跟上流社会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不至于让对方尴尬我方拘谨。事实上我正往这方面努力,将来有一天,我写的文字被编辑修改的时候,希望不会让他感到犹豫和担心,尤其是为了不让女编辑感到尴尬,我现在练习说话不带脏字。我操,你知道吗,我现在写字不带脏字,跟让一个瘾君子突然戒毒一样不适应,搞不好会出人命。

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另一个体现是,我不太认识繁体字。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说有一半的繁体字不用猜就知道是什么,剩下的一半根据前后文猜一下也能知道,还有一部分你就是怎么猜也猜不出来,只能查字典。一本厚厚的字典,老是因为一个字去查,不仅麻烦,而且会让我有种挫败感——为什么会目不识丁?

后来,我开始练习阅读古书,看那些貌似线装但实际上是河北廊坊一带的一个破印刷厂加工出来的书,这让我很吃力。你想想,我是受过第二批简化汉字训练的人,第一批简化汉字我都没认识几个,更何况繁体字。为了我能看懂繁体字,我强迫自己去阅读我根本没兴趣的文字,比如繁体版《红楼梦》。

后来,我发现,台湾同胞们还在沿袭中国古代的阅读方式,繁体、竖排、反着翻看,跟我从小的阅读习惯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台湾不可能独立,连阅读习惯还是中国最传统的方式,比大陆还传统,独个鸡巴立啊!

如果是繁体、横排、正着翻看的书,我阅读起来已无多大障碍,比如以前我介绍过一本《唱片风云》,一个晚上差不多就看完了。但是如果竖排,就比较费劲了。横排的文字你看的时候老摇头,一般不会打瞌睡,竖排的文字看的时候老点头,容易打瞌睡,我常常看了几页就睡着了。你说以后书都是斜着排版又会是什么效果呢?

下面介绍几本台湾出的书,这些书我看过,但是由于老打瞌睡,都没看完,看过的部分觉得不错,没看过的部分不知道什么内容,所以介绍文字有失偏颇之处,你们丫就别鸡巴在这里挑肥拣瘦了,有时间自己找一本看看。

 一、《开机》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从书名其时你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立场。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开机化生活”氛围中,我们每天从一睁开眼睛,就面临各种开机的动作——打开手机、电脑、电视、iPod、游戏机……进行这些操作的目的都是为了一个——与信息相连。人在今天变成了一个转换信息的动物,甚至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它跟过去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乃至喧嚣的城市生活都不同。人在这个时代是一个中转枢纽,身上连着各种线头,接收信息,然后再把信息传向各处。客观地讲,这种方式跟过去人们坐在路边闲扯的本质是一样的——消磨时光,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并以咀嚼这些信息为快感,然后再兴奋地把这些信息传向更远的地方。但是“开机化生活”与过去不一样的是:它让你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窄,生活内容变得越来越虚拟,它和过去完全不同。那么,这样的“开机化生活”对我们是好还是坏呢?此前有很多人讨论这种新生活方式带来的利弊,人们在接受新鲜事物的时候本能地形成两种阵营,一种是接受,一种是拒绝,每个阵营都有充足的理由。事实告诉我们,新生事物到底是好还是坏,一段时间后自然会见分晓。只是“开机化生活”刚刚开始,我们都不知道其中的利弊,或者该做出一种什么样的选择。作者Steven Johnson在这本书里用大量的事实告诉人们,“开机化生活”挺好的,人们不用担心这样下去会让人变成傻瓜。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所有人都是傻瓜,也就没有傻瓜了。此书的原版封面大概更能体现出今天的“开机化生活”的特征。

 二、《要男人干嘛?》
这本书有过两个封面,一个是很抽象的封面,另一个是很具象的封面,抽与具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本书的主题,甚至,这本书的中文译名你还可以往歪处理解一下,把“干”理解成“fuck”,也不会违背作者的意图。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女权主义著作,作者Maureen Dowd用她丰富的知识、体验和阅历,从各种文化现象和生活习惯乃至生活细节中搜罗出一大堆关于男权女权的话题,进而证明了女权主义的重要性。如果你是个男人,你会一边看一边想,哦,天哪,难道我是这样的?在男权规则的世界,你当然看不出来,也意识不到你的霸道,只有在女权主义眼中,这一切都是问题,都是她们该推翻和否定的东西。其中的一个封面是一个时髦女性在大巴车上,周围的男士都没有给她让座,那好,现在进行测试,你到底是个男权主义者还是女权主义者。问题一:如果你是个男士,你觉得男士该给这位女士让座吗?问题二:如果你是个女士,你觉得男士该给女士让座吗?这么常见的现象,都涉及到女权问题,这本书里有很多这样的鲜活例子。Dowd女士咄咄逼人,罗列出各种证据,试图来解释这个男权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她看得很透彻,分析的也很在理,但我读起来感觉有点无能的力量,Dowd女士像一只枪扎在棉花上。即便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情,涉及到女权问题,改变起来都相当困难,这是一个观念问题,不管是现代社会还是原始社会。不过,总的趋势是好的,至少女性的染色体比男人的更优秀。本书霸道中也有趣味,不像有些女权主义者的书写的让人烦。出于八卦心理,我特别想看看女权主义者都长得什么样,因为很多女权主义者长得都很难看,但是Dowd老师长得还可以,有种女巫的气质。

 三、《Me时代:年轻人的处境与未来》
很早就想介绍这本书,也是由于竖排版的关系,让我看着相当费劲。作者虽然是个美国人,但是书里面涉及到年轻人的的处境和现实问题我看跟中国现在的年轻人差不多,这一方面是全球化问题,另一方面,年轻人面临的问题都差不多,有时候跟某个时代关系并不大,尤其是当一段时期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增长的时候,人们面临的困惑有很多相似之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者Jean M. Twenge博士花了好多年的时间,做了上百万份的调查,写成了这本书。

我发现,老有人给我写信,这些人大都是一些刚刚离开学校或马上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人,他们有很多困惑,希望能从我这里找到答案。我从来不去解答这类问题,因为这些人面临的问题,都是我当年经历过的,我知道答案,但是我说出来也没用,这就好比,一道三角函数的数学题摆在你面前,很难解,我就是告诉你答案是60,又有什么用呢?整个过程还需要你自己去推理。人们面临问题的时候最直接的反应是逃避,怨天怨地怨社会,很少去正视自己。大家都在这个操蛋的地球上活着,谁也不是天生的优种,想想还有很多比你更糟糕的人,你还有什么抱怨的呢?还好,Twenge博士写了这么一本书,你可以看看,这里面有很多标准答案,对你这个不标准的人来说,可能有些参照性。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想,中国现今的社会变化相当剧烈,价值观啊,生活方式啊,它所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或者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但是中国研究社会学的专家们都不知道死哪儿去了,除了从故纸堆里面研究一些毫无是价值的“学术”之外,很少关心现实。这些拿着纳税人的钱活着的人从来不想想为将来的纳税公民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妈逼的,回头我写一本《He时代: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是怎么混日子的》。

 四、《嘻哈美国》
这是一本让我看了之后情绪很激动的书。倒不是因为这本书是介绍音乐的,而是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把我感染了,我很少去听嘻哈,甚至对这类破坏音乐的形式有些反感,尤其是华语乐坛出来一个二逼,更加深我对嘻哈的厌恶。虽然作者把我打动了,我很欣赏他的态度和激情,但我不会因为这本书而爱上嘻哈。中国没有什么嘻哈,中国只有一些时髦青年而已,他们和过去任何一拨时髦青年一样,只起到一种接受某种外来文化的作用,而从来不会去创造什么。我能感觉出,Nelson George是蘸着他血管里的血去写这本书,他的文字充满战斗性,不管什么时侯,他都像一个守护者一样去捍卫黑人文化,他结合着自己的经历,叙述了波澜壮阔的嘻哈音乐史。他的文字幽默、却处处是刺,会让很多白人看这不舒服,他有些极端,不顾一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他是勇敢的人。

很巧的是,一年前,我开始编辑土摩托写的《20世纪最后的草根——嘻哈音乐史》,两本书给我的感受是:一个是用血液在写,一个是用键盘在敲字。进而,我又去想,土摩托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远远要比我们在中国的外国文化贩卖者多得多,但是他从来就没有融入到人家的文化中(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当然,他在很多时候扮演着一个弥合信息不对等的角色,让我们知道更多那边的事情,而且,他作为理科生,不管是描述波澜壮阔的美国民歌历史,还是激情混乱的嘻哈音乐,他都显示出受过实验室训练的冷静思维——谁会对解剖一只小白鼠过程充满激情呢?再进而,我看《光荣与梦想》,就不想再看其他中国人谈论美国文化和历史的文字了,那是两回事。现在,中国人写西方的书籍泛滥成灾,一个人出了一趟国回来就能写本书,这种走马观花刘姥姥进大观园式的感受,让我觉得作者挺傻逼的。但是我又觉得,至少他们在传播一种信息,把这些当成信息而不是真实感受去对待,倒也无妨,至于误导了谁,或者他悟到了什么,不用细究。因此,当我在看《嘻哈美国》的时候,忽然觉得以前自己写的一堆“乐评”全部都是隔靴搔痒,也挺傻逼的。我好久不写乐评很大程度上在于对人家那些东西了解得越多就越没把握。说到底,文化这东西,你从小感受得到的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会在你身上呆一辈子,你从小没感受到的,就是像包木乃伊一样包在你身上,也跟你没关系。什么他妈音乐无国界,它太有国界了。

 五、《这就是“狗屎”》
这本书是内地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横排、简体、正着翻看。我很少介绍国内出版社出版的书是因为平时看得不多,自己喜欢的也不多,偶尔介绍一本,会有一帮傻逼上来说我当枪手,你要是个女的,我就用枪枪击你的A面,你要是男的,我就枪击你的B面。另外我一介绍书就会有人给我寄书,让我在博客里面介绍。我收到的书里面,好像就介绍过《流血的仕途》,其余的有时候我都不好意思看,挺心疼森林的。这本《狗屎》是两个英国人写的,都是很短很短的文字,看上两条我就感觉,其实这就是博客体裁的内容,内容涵盖了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嬉笑怒骂,站着说话不腰疼,都是风凉话,但是看这就是那么过瘾,这是对英国物质社会变态现象的调侃。我对这两个作者的身份没有了解,感觉他们都是有媒体经历的人,书上对作者的介绍文字几乎没有,不知道出版社在出这本书的时候干吗不弄个简介什么的。还好,内容很吸引人,没事当笑话翻着看。

我是从事媒体工作的,每天要阅读大量新闻,然后从里面找出适合我们主编的话题,并且告诉他。这种习惯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可每次看新闻,都头疼,一方面新闻太多,无价值的占90%;一方面是我们的新闻荒诞不经,有很多可笑的事情,但是碍于某种限制,你不能去谈论它,比如你就不能用“我顶你个蛋”去评论那个恐怖的国家大剧院。不过这些新闻成了一种见证,见证了我们的荒诞世界的方方面面。对很多新闻事件,如果看过之后你还能做进一步思考,那就太好玩了,而且越想越好玩。这两个英国人史蒂夫·洛和艾伦·麦克阿瑟做到了。我估计这两个家伙每天要花很多时间从新闻事件中嗅闻狗屎的味道,然后写出了这本《屎记》。我们怎么面对消费社会出现的问题,改变一些社会问题不是我们能做的,但是揭秘一下或是挤兑两句总该可以吧。别老说生活枯燥乏味,跟这两个家伙学学,你就会发现,生活的乐趣太多了,有那么多记者给你提供素材,你干吗不好好享受呢。

原文标题:顶你个蛋
原始页面:https://www.wangxiaofeng.me/1529.html
作者:带三个表版权所有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