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是一个从温州来的小商人,一年前,他的一个同乡告诉他,在北京卖针线扣子,后来挣了大钱,现在开始开百货商场了。罗永浩听到这个传奇,也跃跃欲试。他想,自己没别的特长,就是会做衣服,凭着一技之长,他相信能在北京混出个好日子。
后来,罗永浩就来到了北京,租了一个门脸,开始做衣服,他给自己的服装店起名“仓木麻衣”,他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个名字,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只要看到“衣”这个字他就过目不忘。
罗永浩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做衣服的,先辈们有句古训:“要与众不同,不然没人买。”在罗永浩开店的这条街上,还散落着好几家服装店,有手工服装店,有成衣店和时装店,竞争一直很厉害。但是罗永浩凭借自己的祖传手艺,慢慢地在这条街上打出了品牌,后来,“去仓木麻衣店看看”成了时尚男女的口头禅。
罗永浩做的衣服从来不重样,他每天都到街上观察,一看就是半天,然后回到家里改进自己的设计,他做的衣服,没有滞销的。一年后,这条街上有三家服装店因为竞争不利,关张大吉。
在罗永浩做的衣服款式当中,有一个款式特别受欢迎,中性设计,男女通吃,来买衣服的人一进门就说:“要那件中服。”中服是这件中性服装的简称,有时候,罗永浩一天要做四五件,因为这款服装设计的太经典了。
有一天,有个人进到店里,问:你们这里招工么?罗永浩看着眼前的这个小伙子,皮肤晰白,瓜子脸,看着有点面熟,便问:“你叫什么?”“我叫陈晓卿。”那人说。罗永浩看着陈晓卿,心想,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也真该找个帮手了,不然根本忙不过来。
“你能做什么?”罗永浩问。
“老板,我就是前面那家服装店的,您的生意太火,我做不下去了,所以关门了,现在想在您这里打工。”陈晓卿说。
“兄弟,对不住你。”
“我这方面脑子不如你,所以想跟您一起干。”
“那就一起干。”
又过半年,这条街又有两家服装店倒闭了,在陈晓卿的辅佐下,罗永浩的生意变得越来越大,罗永浩每天在屋子里没白天黑夜地做衣服,那款“中服”已经让罗永浩忙不过来了,后来他干脆买了一台机器,专门做中服,就这样,还是供不应求。而陈晓卿则帮住罗永浩在外面照应,就这样,不知多少个寒暑,这条街仅剩下的两家服装店也撑不住倒闭了,只剩下仓木麻衣一家店面了。而那款中服依旧热销,忙得罗永浩已经无暇设计别的款式服装了。一些预购的货单已经都排到半年后了。
有一天,罗永浩望着屋子里堆积如山的中服,颇有成就感,有一天衣锦还乡,会跟乡亲们有个光彩的交代。他觉得应该庆祝一下,便把陈晓卿叫进来:“晓卿,今天咱们出去吃饭,好久没出去吃饭了。”“老板,快两年您没出门了。”陈晓卿提醒。“是吗?日子过得真快。”
两个人来到街上,罗永浩望着来往往的人,突然愣住了,“晓卿,怎么街上的人穿的衣服都一样?”陈晓卿说:“老板,现在就剩下您这么一个裁缝了。”
——此文根据我弟弟的一首从来没写出来的歌词改编。
你弟弟是不是王小山啊?
想当唯一的“裁缝”,还是得靠“祖传的手艺”~~
三表,刚拿到卓越送来的签名本私生活了,上有你草书签名,估计花了你1.5秒宝贵时间。封底上有油渍,初步推断是三表在饭桌上签的,没有科学依据,复诊还得请土摩托。
好隐喻~
垄断好赚钱,统一好管理。
钳制,独裁谈不上。
虽然表面显示一样,但整体利益较大。
馒头还是统一口茎好。
http://blog.sina.com.cn/beihaidao
行行出主席丫,学艺要精,做事专心,立足北京,将来在万人+一人之上。三表新年励志语
之前在手机上看了文章 结果当时手机没法评论 于是回来后就上网看了 再评下
那个馒头好像说是捏造的新闻吧?
哪有这样傻X的事啊?
当时在手机上没看明白 刚去百度了一下“仓木麻衣” 结果还是没明白 “独裁”倒是联想到了
此文根据我弟弟的一首从来没写出来的歌词改编
----->
我猜测你弟弟还没出生
不知道死时穿的寿衣是不是中服。
哦,这是垄断, 原来个性是这样变成共性的啊。
跟风~独裁呀!
本人带病上班,电脑带毒上网
来瞅瞅这啥独。裁小说
san biao
带仨表的喻世明言?~~
henhao 传奇
罗裁缝? 罗马列?
老罗的一招鲜确实有点乏味可陈的感觉。该开辟新的路子了,填空已无发挥之地。要不改行教CODE吧。
是讽刺大小通吃的垄断型教育及其他行业吗?
也许也的比较深,自己就是愣没有看明白。
书读的还是太少了。
周二*不会成三表弟了吧 人家也就是还没写出奥运歌曲而已
擅自将三表的文章转载了一下。
http://binbincao.blog.sohu.com/75811814.html
《为什么偏偏是晚上?--流行曲折表达的时代[读《鸟人》《裁缝记》]》
http://www.ku6.com/show/wwOwKCo9Nl6FJdb0.html
这个是那个肥皂的视频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