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的原计划是写土摩托的情史,结果丫的一篇《崔健PK姜一朗》和三姑娘的《土摩托PK胡紫薇》彻底打乱了我的计划,我按耐不住要写写崔健。
如果说写崔健,这二位肯定写不过我,我看过崔健五次演出,采访过他四次,我是崔健的“烦死”,我有段时间天天研究崔健。这些记录,这二位是比不了的。我看崔健的演出会很激动,但我绝对不会像罗永浩老师那样哭天抹泪。我从来都是强压泪腺,咬紧嘴唇,多少次我忍住胸口的泪水,只是为了告诉我自己我不再哭。
这两个家伙谈崔健,挺有意思,土摩托老师是那种典型的你的东西不能让我接受我就怀疑你才华殆尽的思路;叶三老师主要是反驳土摩托老师,但是没反驳好,叶老师说,土摩托高大的身躯,性感而结实,我不忍心下手。叶老师你让开,我对土摩托的身体毫无兴趣,让我来。
我也不想反驳土摩托,我只想谈谈我是怎么看崔健的。也许我说得不对,但肯定比土摩托说的更接近科学依据。
有一次我采访崔健,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以前你创作是把自己感受到的生活写出来,现在你创作是把自己观察到的生活写出来,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你已经有些远离生活了?”崔老师停顿了一下,点了点头。我问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听到了《混子》这首歌之后感觉崔老师开始指点江山了,和他当初写《不是我不明白》身处其中的那种迷惑的魅力相距甚远。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崔老师一方面把自己当人了,另一方面开始脱离群众了。
事实上,《红旗下的蛋》是崔健最后一张谈论自己生活感受的专辑,《无能的力量》你别看他加大了批判力度,但是有些无的放矢,不如“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来的有力量。这种变化也是很正常的。好,我们再看看大的背景,照理说,崔健创造了中国摇滚之后,会出现一大批摇滚力量,比如后来的唐朝、黑豹、角膜炎三杰等等等等,他们会给中国摇滚带来新鲜的东西,让崔健变成中国摇滚的分母之一。但是,事实让人失望,后崔健时代的摇滚歌星只能用一张专辑撑门面,你一个一个数数,都是处女作很成功,接下来都哑火了(你别跟我抬杠说某某某第二张专辑不错)。所以当后崔健时代的摇滚浪头退去,《红旗下的蛋》出版了,我们看到的还是崔健,他还是标志性人物,谁也不能忽视他,然后崔健就成为旗帜了,也把他害了。
70后的同学们喜欢崔健也是很自然的,当然,那时候有一帮人开始喜欢香港的一个乐队“逼养的”。为什么70后会对“逼养的”情有独钟呢?因为那时候港台文化开始占据我们的生活,崔健的带有政治意识的摇滚对70后诱惑显然不如“逼养的”,这是典型的用弗洛伊德过渡。好像有人说:70后还没长大就死去了,这跟他们所处的年代有关,70年代前半段的人跟60后没什么区别,70年代后半段的人跟80后的人没什么区别,所以他们没有自己。如果非让他们找出一个能记得住的东西,那也就是“逼养的”了。所以每次我说“逼养的”坏话,总会有一批被“逼养的”养大的一代人跟我抬杠,你说香港那个地方能出来什么摇滚呢?我听过很多香港摇滚,包括“逼养的”,其实就是几个愤青。可是70后正好赶上内地文化断奶的阶段,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因为某个政治风波之后,变得萧条无比,精神空虚,文化凋零,然后港台文化进来了,年轻人都需要流行文化,有奶就可以叫娘,恰逢此时,“逼养的”进来了。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罗大佑、齐秦、王杰、赵传……崔健在这时候不重要了,但是像罗永浩老师1975年以前生人还沿袭60年代人的口味,是很正常的,他肯定喜欢内地的愤青崔健,不喜欢香港的愤青“逼养的”。以罗老师为界限,比罗老师大的人基本上都喜欢崔健,比罗老师小的人基本上都喜欢“逼养的”(别跟我说你比罗老师小也喜欢崔健以此证明自己的特殊性,没人拿你当哑巴卖了)。也就是从“逼养的”被内地人接受开始,崔健开始走向尴尬。
从《红旗下的蛋》到《时代的晚上》中间有4年的时间,这4年间,内地的流行文化几乎被港台文化血洗了一遍,校园民谣这类风花雪月哪扛得住港台流行歌曲,内地原创力量都是瞬间闪耀,没有持久性。这段期间,在内地文化几乎等于港台文化(别他妈跟我说港台文化有什么好,等我腾出手来好好批判一下港台文化)。当然,崔健是有机会的,他的下一张专辑完全可以证明自己。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崔健拿出了一张离我们更远的《时代的晚上》。
其实人们希望崔健能延续《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解决》的路数,但是崔健没有,他为什么没有?大家想想,1991年,崔健出版《解决》的时候,大陆开始有欧美的盗版,到了1998年崔健出版《无能的力量》,欧美盗版和打口遍地都是,我们的摇滚都是打口摇滚,崔健在这期间也未能幸免,他和所有玩摇滚的中国人都被欧美摇滚俘虏了——他接受了大量欧美音乐的信息。崔健也在这时候失去了自己。
有一次采访崔健,他说他喜欢“化学兄弟”“神童”,没错,你喜欢什么并不重要,但是咱们中国人玩摇滚,都不自信,都希望从西方摇滚那里找到点什么科学依据啥的,崔健也是这样,他听得越来越多,想表达的也越来越多,这就变成了“人也多,嘴也多,讲不清道理”。《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解决》之所以经典、牛逼,是崔健当时受到的欧美摇滚的影响不大,很多东西都是他琢磨出来的,后来的摇滚不是他琢磨出来的,是经验加上听力整合出来的,其他的中国摇滚傻逼们连经验都没有,只有听力,听什么玩什么。
土摩托说,崔健想突破自己,每次突破都失败了,并且拿鲍勃·迪伦作例子说明崔健的失败,毫-无-科-学-依-据!我就不能接受那些出国几年后回来后半生不熟地评论文化的人,不中不洋的。如果崔健忘掉西方摇滚,他能成为一个更牛逼的摇滚音乐家;如果土摩托忘掉总拿西方摇滚做科学依据的恶习,他能成为最牛逼的乐评人。我这么说的意思是,土摩托这么分析崔健是不对的,毕竟崔老师是中国人,他折腾半天还得用中国话唱摇滚。接受大量西方摇滚的崔健难免不受西方摇滚的影响,并且在美学上被西方摇滚牵着鼻子走。你想想,一个从大山里一步走进城市的人,可不要天天换时髦衣服穿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之心也人皆有之。我相信崔健每听到一张西方摇滚乐唱片,都能被刺激一下。你看现在中国最牛逼的制作人,不都是扒人家西方的东西吗,有本事你少听几张,不行,那种民族自卑感会让他们自己觉得特无知。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内心普遍多的一个东西就是民族自卑感,这东西在电影和音乐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越是商业的东西,我们自卑感越强,越没有归属感。我为什么后来不写乐评了,就是觉得天天评论这些民族自卑感的人是件挺傻逼的事情,你说你玩的那些东西我都能听到原版的,干吗听你这些二道贩子做的一锅夹生饭呢?
崔健进入了迷失的季节,他以为吸取到了高浓度营养,其实他在一步步丢失自我。我知道崔老师是个进步青年,想突破自己,但是别拿西方的那些东西当坐标,一拿西方的东西当标准,就会乱套。因为这里要有一个吸收消化的过程,密集的西方文化的冲击,还让我们有时间吸收消化吗?都变成了吃冰棍拉冰棍——没化——没文化。
我相信崔健是想捍卫摇滚的纯洁,那么他就不该去听太多的西方摇滚乐,西方摇滚乐在70年代就死了,70年代之后才真正是“没有新的语言,也没有新的方式”,崔健真没必要“与时俱进”,他只需知道约翰·列农和“滚石”就足矣。
以上是崔健老师迷失自我之一。
之二是他的思想的迷失。其实不光是崔老师,整个中国人在90年代后都他妈的迷失了。不是谈论政治,我还是有点慌张,1990年是个分水岭,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我们都糊涂了,本来按照西方的发展史,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在几年间就走过了西方几十年的历史,就是神仙在这时候都会蒙的,更何况人呢。我曾经问过崔健这样一个问题:“你的成功是否来自政府对你的限制和压力?”崔健回答:“我认为你这么想是对我的侮辱。”那好,我收回这个问题。事实上呢?
崔健的很大一部分魅力来自他的叛逆,这种叛逆的反作用力确实来自对他的压抑,生活中的和官方的。当这两样东西慢慢消解之后,我们看到了崔健的自由,自由的崔健就不是“不是我不明白”了,是糊涂了。叛逆必须有一个对手,当对手不跟你玩了或者不存在了,你不就是玩空手道了吗。你还觉得好玩么?这个问题也出在罗大佑身上。当年罗大佑多么叛逆,但是自从台湾岛上出现蓝绿两个阵营,罗老师(此处不是罗永浩老师)便不知所措了。你想想,他当年骂国民党,现在他再骂国民党,就意味着站错队伍。所以他只能转过头骂民进党,所以是那么的无的放矢。
崔健当年因为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所以才有那么多感觉,现在给你根据地,你的地盘你作主,结果你发现你不会做主,你只会叛逆,结果就玩不好了。倒是周杰伦这样的二逼,虚假的叛逆,真实得投机,才会在自己的地盘上作主。回到我问崔健的那个问题,其实我并没有小看崔健,也没有侮辱他,这是事实。既然你把自己弄得很叛逆,你就要承受一脚踩空,孤独的飞了的那种无助的感受。崔健的自由越来越大,就越找不到对手,他找不到对手就不知道该怎么出招。他后来的两张专辑,感觉他一直在使蛮劲儿,变成了唐吉诃德。
我反对土摩托说崔健才华殆尽的说法,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崔健是迷失在这个混乱的现实中,他的才华被更表面化的光怪陆离干扰了,并且像草一样不能自拔,他可以站在一边观察一切,但是他无法把他观察到的一切讲清楚,他只能做一个皮毛上的描述。何止崔健啊,连我们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讲不清楚现在这个年代是怎么回事,你又能要求崔健说什么呢?
之三是崔健的性格,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局限,崔健也不例外,他同样迷失在自己的性格中,他喜欢较劲,跟自己较劲,跟商业较劲,跟听众较劲,跟所有人较劲。人在较劲的时候往往显得很傻,会放弃智慧的东西。我不希望崔健妥协,但是希望能看到一个智慧的崔健,但是他的牛劲儿告诉我,当崔健PK崔健的时候,他把智慧的东西打没了。
崔健的cd都收了,有几张是日版
北京看过三场,济南看过一场,天安门看过半场,总的比你少看半场。
我也喜欢崔健,但是也是从前的他
现在的崔健太有钱了,激情就少了许多
认认真真地把每个字都看了
8过 咋地 你PK你 还是很智慧捏
崔健是什么??
今天也很早,早上空气好!
崔健基本上和时代和解了
我75的,正好是70前和70后的边界,所以从读书到工作的啥事都遇到改革,有趣。崔健也听,能懂;beyond也听,但听不懂。懒,没空去学广东话。
智慧不是躲在暗地里却要求别人去厮杀的一种态度
智慧不是一定要担当滋养你、引领你、感动你的义务
智慧不是觉得自己走得远了就可以想象落在后面的人
智慧不过就是主动的和自己过意不去,在局限中尝试一些可能性
楼上的:您给了崔健一大笔钱?要不您老是他的会计??
大哥,您的文章是教科书。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内心普遍多的一个东西就是民族自卑感,这东西在电影和音乐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越是商业的东西,我们自卑感越强,越没有归属感。”
精辟!值得探讨的一个现象。
现在崔健有感觉了,阳痿好了。商业润滑剂嘛。
某人说去看了现场:“场上不停有人喊,崔健,牛逼。于是坐在我旁边两个小时没表情的哥哥突然来了劲,跟着喊:郑伊健,牛逼。”
听着罗大佑,看着崔健。崔健会是内地版的罗大佑吗?有点可惜罗大佑的感性,也在惋惜崔健。在你的地盘上支持下袁越过分吗?
自己琢磨的人也不是没有吧,窦唯算不算一个?他同样迷失了。。
没想到摇滚同样能扯到中西之争,这么说来中国似乎从1919年以来还是没有进步啊
你喜欢你的吹箭,我喜欢我的Beyond!
少TM扛着文化来装B , 文化算个P !
还不是几个无聊人吃饱了饭没事整出来的 !
你估计没吃饱。
我们的精神需要归宿吗?我们的精神基本上可以四海为家。逍遥自得。大叔到底想要这个社会,时代怎样???社会,时代本身就是个抽象且无辜的概念。问题都在于人这个东西本身而已。
如果崔健本人能看到你的这篇文字,他还是找不到北,怎么办?
我们需要激怒他,让他找到他的对立面.
靠!!!
这样的人写专栏都糟蹋
进得厨房,出地厅堂
王大娘真个是读懂崔健,读懂文化困境,读懂中国人焦虑的人
谢谢你提出了民族自卑感——特别要让土摩托之类的海龟多揣摩这个词
写到了黎明前的鱼肚白!
当音乐上升到精神寄托,谈这些还很强大。
问题好象我们年轻时候都喜欢装酷,喜欢伪前卫,BEYONE或者JAY CHOU大行其道也就不无道理。
不得不承认,崔大叔对现在的躁动不安的年轻人没多少吸引力了。
哑弦 Says:
1月 9th, 2008 at 8:22 am
崔健基本上和时代和解了
————————
是有些妥协了
至少他觉得他没有感觉没有力量了
还不象王朔王老师那样肯放下身段“糟蹋”自己
刚在www.bullogger.com依次看过《崔健PK姜一朗》《土摩托PK胡紫薇》《看科普作家的文艺评论有感》,还以为崔健家后院其实也种满了玉米,正为此不爽。没想到串门过来后,有了新认识。
必须承认,王sense虽然自称崔健“烦死”,但这篇文章写得一点不“烦死”;很见功力!很迷人!也很“乐评人”!拜过~!
天哪,不让发言了。
您现在说的话会被时间淹没.即使站在挺高的位置
谁是最后的赢家??
物质赢过精神
因为大多数人是物质匮乏者,没什么给他们自信,都有民族自卑感
三楼说崔健太有钱了?能不能给大家仔细八卦一下啊
就那么几个人买了碟,还是盗版,他哪来的钱?
从BJ到XM就是NN的远啊,4号下单定货,14号才能收得到。
顺便一下:三联周刊装订的也太垃圾了,每次都是没看玩就掉页。看书最讨厌最是这种情况了。
我想这也是许巍这些年受欢迎的原因吧,虽然肤浅,但遵从他自己在时代中的变化和内心变化,并让听者感受到共鸣。
崔健是王三表写得最多的歌手吧?我觉得。
处处点在要害。崔老师应该看看。。。
PS 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可能出一个NB的歌手,但是不知道在那里,但是一定在底层。希望他快快出来吧。
你指望超女和快男?唉,算咯。歌手已死。
朝鲜是特色摇滚下个圣地,不受西方摇滚的影响,才能独创
来自正腐对你的限制和压力催生崔健,预测崔健二世必出朝鲜,奔赴那儿挖掘,投资发财
你的地盘你作主,结果你发现你不会做主,你只会叛逆,这不是进代史吗?
听得越多越不会写,以前你说花儿的时候也有讲过吧?
崔健真是个人物,他以后的那些玩摇滚的都比不上他。这就叫经典。
虽然你长篇大论说了崔健这么多好,骂了这么多别的乐团,可我还是不喜欢他,就喜欢周二逼。
这麽多人关注崔健,说明丫还是宝刀未老。
崔健王朔都不如以前了. 原因三表说了, 一针见血, 扎着真TM疼, 可事实是, 中国大部分的文化工作者(这词真傻缺)到了90年代以后, 都进入了持续疲软期. 杂志横行小说不流行也是现象之一. 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还会持续多少年, 但至少五年内不会改变. 在一个浮躁而充满追逐的时代, 清醒=痛苦,不追逐=被时代抛弃=没钱过日子. 请看王菲前夫的境遇~~~
这篇写得真好
我看王小峰别搞DV了,搞摇滚去算了
我倒想看看王小峰心中的中国摇滚“该”是啥样子。
看的心理扑腾—扑腾的。
对这次工体演唱会的感觉:崔健太艺术家
当崔健手拿麦克风在舞台四面走着说:这边的朋友,那边的朋友。
真有点不靠谱了!
更喜欢beyond
个人觉得Beyond“更好”的三点意见:
1、黄家驹死得早;
2、K歌唱Beyond不会觉得SB;
3、港台歌曲整体还是强过大陆。
愚见:
怎么会是没有对手,没有对手还整天“那么黄,那么暴力”?还整天“领导先走”?王大表说出这样的观点太几吧有点拿自己当崔健肚子里的蛔虫了。崔健把自己“时代的晚上”(又名“时代的春宵一刻”)献给了60+70们,也算是尽到了自己教主的责任,因为当下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时代来临之时,崔教主将不能带着你们玩了,他要彻底跟自己玩去了。当他在跟对手玩的时候,共鸣自然大,也大自然,可当他要跟自己玩的时候,共鸣自然不大,也不大自然。当一个人跟对手玩的时候可以“分泌”出百分之百的智慧,可当一个人跟自己玩的时候就跟难这么“分泌”出这么牛逼的智慧了,至少、起码、或许、也应该、这是个时间问题。
对手们就藏在时代的夜晚。玩不玩?压根都是自己的事。
与其说“崔健是迷失在这个混乱的现实中,他的才华被更表面化的光怪陆离干扰了,并且像草一样不能自拔,他可以站在一边观察一切,但是他无法把他观察到的一切讲清楚,他只能做一个皮毛上的描述。何止崔健啊,连我们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讲不清楚现在这个年代是怎么回事,你又能要求崔健说什么呢?”
不如说,崔健跟对手玩了这么多年,对手没赢自己却先输了。至于那些讲不清楚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连在雪地上撒点野都没撒过呢。
分析得很实在。崔健好比你的情人,里里外外全被你看透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从你的文字,看到了真诚。非一般的真诚。
我认为在喜欢崔建的同时不能抨击“beyond”,博主对港台文化有偏见。以我非常浅薄的音乐认识,最能感动我的摇滚乐队就是“beyond”,一是因为老外的摇滚乐队不能让我有共鸣,二是因为黄家驹让我感觉很正派很善良很健康很真诚很温馨。
我看半天三表说的xxx,硬是没想到是骂Beyond,如果这么说的话,崔健比起Beyond来说,还差很多,不在一个档次。如果硬要喜欢崔健,我宁愿说中国摇滚,都给我滚吧!
上面的兄弟都是夸你的,
首先,俺承认听崔健的歌很少,也是一70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基本就是断层的,但也不能说没有自己,不管你们60受苦的年代和80享福的年代多么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特点是你所不知道的,如同你的特点我们也不太感冒一样。
其次,我不知道你有多了解崔健,评论一首歌简单,但一个人,不是你看到的加你想像的就成了。就像你王小锋,随便哪个人,就算跟你很亲的人,也未必见得了解你,任何一个人评论你的话,基本上都是在瞎掰。
所以,我觉得你这写的有点独断。
我不认为崔健听少了西方摇滚就能弄出更牛的东西。
写的真不赖,老崔能回到原路就好了,可惜,所有的东西都在变.
喜欢崔没商量,写得真是精、典,特别是“经验加听力的整合”,现在光有听力的人太多了,音乐的表现能让人心里扑腾的太少了。
总体来说写得很好。但是对beyond太刻薄,也太绝对,有些独断了。
至于崔健音乐变化的原因,也不是一句听国外摇滚乐太多能够解释的。按你的说法也行,但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听多了国外摇滚乐更知道自己的特点,更应该有对比才是。
崔健的变化,和这个大时代的文化衰退、商业大行其道有关系。和年龄也有关系。
你能写出这些东西来,看来是我以前小看你了。
音乐是什么?赋予太多的东西,那就不是音乐了。崔健的音乐,我不喜欢,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