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台湾流行音乐的人没有不知道马世芳老师的,如果你不知道,没关系,今天让你知道一下。
我第一次看到“马世芳”这个名字,是在《罗大佑自选集》中,里面的文案是他和吴清圣操刀,看得我佩服不已。我当时刚刚离开无聊的唱片圈,没事常跟几个做企划的朋友吃饭,总会提到马世芳,觉得这位老先生的文字功底和对罗大佑的理解无出其右者。把唱片文案做到这个份上,也就无憾了。当然,我们得有罗大佑这样的人,你给杨坤写文案,写到天上,也写不出什么。评论家要面对有内涵的人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功力,因为从内涵挖掘出外延,这一进一出靠的是本事,你没本事就想进出,没戏。你的目标没有条件让你进出,也没戏。
再次看到“马世芳”这个名字,是在一本叫做《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的书上,他是主要撰稿人。这个人到底是干什么的?我开始好奇,虽对他老人家的底细不了解,但是他写的文字我倒常常通过网络阅读。2005年,我做邓丽君的封面故事,想采访一下这位马先生,但是联系不上,我想到了“民歌教母”陶晓清老师,台湾音乐圈的人她都认识,肯定也知道马世芳。电话打过去——
——陶老师,我想采访著名乐评人马世芳,不知道您是否认识他?
——认识,因为他是我儿子。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后来知道,这位马世芳老先生比我还小4岁。之所以感觉马世芳是个老先生,是他文字给我的感觉,老道、成熟,读起来不是同代人的感觉。有人说他是“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陶老师回忆说,马世芳小时听的音乐以60年代为主,那些经过上代人筛选出来的音乐对他影响很大。
马世芳是目前台湾硕果仅存的乐评人之一,1987年,他看到《滚石》杂志评选了有史以来最经典的唱片100张,对他启发很大,当时他只有16岁,他说:“拿着这本特刊,我如获至宝,从第一页艰难地读到最后一页(里面有太多陌生的名字和故事,什么字典都帮不上忙)。对摸黑前进的初阶乐迷如我,它简直就是一座高悬的灯塔。”朦胧中他有种冲动,如果台湾能评选出100张中文专辑会是什么样子呢?7年后,在他23岁的时候,他实现了这个愿望,在他和吴清圣主编下的《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出版。1995年,我看到了这本后,毫不犹豫,拿到复印店,一张一张复印下来。前几天,在金石堂网站上,看到《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出版的消息,在介绍中,我读到了这样的文字:
“这本原为大学社团的出版物,意外成了台湾流行音乐史上至今唯一一本具专业与权威性的Music Guide,也见证记录了台湾的流行文化史。这本《百张最佳专辑》在许多歌手和乐迷圈中成为绝版经典,甚至包括大陆都还有许多乐迷争相复印收藏。”
我正是其中的之一,说不定是最早复印的人,我复印完了还给别人复印。那时候关于中文流行音乐的文字介绍太少了。我当年还干过的复印事情是把《滚石》杂志出版的《摇滚乐历史》从头到尾复印了一遍,把一本《唱片封面设计》复印了一遍。当时付印的时候有个插曲,封面中有个毛泽东抱着电吉他站在金水桥上演唱,下面全是红卫兵,复印店死活不给我复印,要我到公安局备案。
当年《百张最佳专辑》只印了2000册,后来加印了3000册,然后绝版了。这5000册书,对听中文歌曲的人影响之深,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至少,在当时两岸文化交流比较闭塞的年代,这本书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知道那边还有那么多我未知的音乐,对了解台湾流行音乐有一个轮廓式的系统认知。
前几年,马世芳的书先后在大陆出版,《列侬回忆》和《地下乡愁蓝调》,后者是马先生的音乐随笔集,记述了一个音乐世家的孩子聆听音乐的心路历程。马氏芳说,自己大学毕业后一直刻意回避从事跟音乐有关的工作,希望能出国进修。你想想,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就是台湾众多歌星、音乐家、唱片业内人士进出他的家门,一方面他的成长会受到这个环境影响,另一方面自己涉足这个领域,会有无数双眼睛在看着他,这种压力是很大的。但是,鬼使神差让马世芳还是选择了以音乐为主的工作,做主持人,办讲座,还有543音乐网站,他也没有让众人失望。
马世芳大学时有本校园刊物《台大人文报》,他是这个小社团的骨干,《百张最佳专辑》最初是这个社团的一个计划,但是没想到越搞越大,结果搞成了后来的样子。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有些理想和冲动,陶晓清老师谈到这件事说:“这帮小孩子当时真有点不自量力。”是啊,对大人来说,把这件事情做出来都有困难,更何况一群学生。有些事情就是要从不自量力开始。
现在《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出版了,陶老师也加入进来了,打仗亲兄弟,出版母子兵。在原有100张的基础上,甄选了从1993年到2005年历年最好的专辑100张,合二为一。
昨天在SMN上采访马先生,聊到凌晨两点多,后来他不得不说,我必须要睡了,太太已经抗议好几次了。哦,天哪,昨天还是情人节。
据悉,这本书很快就在大陆出版,如果你们想买原版,可以到台湾网站上看看,金石堂或者诚品,都有售,或者到淘宝上找找,别问我。
回头买一本 收藏~~哈哈
台湾民歌之子---马世芳
没办法,因为他妈是教母
阳光很好,空气很冷.
话说春晚最有印象的节目就是大纵贯.
列侬回忆》还不错,滚石的采访还是很扎实的撒。另,列侬也是被刺的……
哦,天哪,天哪,天哪!昨天还是情人节
照片挺帅的。
遥想当年收听杨樾节目的时光……
这套专辑的
一直在某个网站 有链接下载
不过不知道还有没有
不错不错
ps 那个网站 rayfile
你说的是个文件存储网站,请发具体链接
在xiami.com都有
嗯。CD墙不错。
积累啊!
还是该再努力一点点,一点点。
一看就知是音乐发骚友必备的,可惜偶不骚。
请问在哪里可以复印哩?
写大陆top100这重任只能落到三表哥身上了。
其它人都不能孚重啊。
表哥迅速吧!
咱到不是落不落人后的问题,只是这么多年来,都没个像样的大陆唱片文学了,好遗精啊!
超女部分可忽略。
您做梦吗,大陆能有100张专辑配冠以TOP的名号?
估计再过一百年 大陆的TOP50就出来了““
如果评最2的100张到绰绰有余
大家可以到淘宝网,找 美丽小菜子 来买这本书
80块 加 25块快递费
从台北到上海,只需两天
我就是她那里买的,问题是买早了,好像是125啊。
恩,台湾出版日期是2月6日
建议买台版
这书大陆版必有删减
淘宝上我订的是78 加运费88
崔健那几段,有8×8的东西在里面,肯定通不过的。
好像94年那版的主编之一吴清圣去世了。
75-95里面基本介绍专辑就是介绍专辑,不会有太多歌手其他方面的介绍,比如蔡蓝钦、马兆骏的去世。
95-05的介绍有点太杂了,比如几处提到张雨生给张惠妹制作专辑什么的。
Google Reader订阅,从不留言,今天特意过来留言,补充两条马世芳的链接:
马世芳的博客: http://blog.roodo.com/honeypie/ (需翻墙)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shifang
马世芳在豆瓣: http://www.douban.com/people/honeypie/
他的其他网页链接可以在 豆瓣个人主页 上得到。
同为Greader用户,不会被wall,被蟹的韩寒博客一篇不少,很好。
这文是不是在南周发过,好像看过.
三表听不听台湾民歌时期的那些歌
评论家要面对有内涵的人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功力,因为从内涵挖掘出外延,这一进一出靠的是本事,你没本事就想进出,没戏。你的目标没有条件让你进出,也没戏。
不知道百张专辑包括闽南语歌不?
包括的~~~
转《北京晚报》报道如下:
台湾200最佳专辑优于内地?
周杰伦在专业团队眼中逊于陶喆 新生代中受肯定最多的是陈绮贞 罗大佑在百佳专辑中排名第一
在“唱片业成夕阳产业”已成定论的当下,上周末《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在台湾地区正式上市成为业内一大新闻,并引发了内地唱片业者的思考和讨论。
“最佳200”有一半是“旧货”
在采访中,“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表示,其实“最佳200”并不是一次评出的。原来,早在1994年,“台大人文报社”就出版了《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1975-1993》一书。书中的“百佳”内容就是现在“最佳200”中的1975年至1993年的内容。由于此书早已绝版,而且随着唱片业日益下滑,书中介绍的专辑反而“历久弥新”,所以“协会”就原封不动地拿来再版。1993年至2005年的后“百佳”则是“协会”成员重新评选出的,与前一部合并出版,共为“最佳200”。
只看音乐不认明星的“协会”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是怎么形成的呢?1993年,在一次台湾地区艺术工作者的“成长营”结束后,学员们感受到互相促进成长的需要,讨论成立了“音乐人交流协会”,并选出殷正洋(1992年至1994年)、陶晓清(1994年至1996年)为两届会长,进行了一些公益性、社会性的活动。后来,“协会”发现必须有正式的组织才能有更健全的运作,于是在1996年5月举行成立大会,向台湾“内政部”申请登记立案了以非营利为目的的正式社团“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第一、二届理事长都是陶晓清(资深广播人)、第三届及现任第四届理事长是吴楚楚先生(制作人、词曲作者、歌手)。
从1997年起,“协会”每月举行一次唱片讨论会,邀请会员及音乐工作者共同讨论国语流行唱片,并于次年初颁发“年度十大专辑与十大单曲”。由于标榜“以音乐为评审惟一标准”,“协会”的“年度十大”越来越受到歌手和听众的认可和重视,现已被视为台湾金曲奖的“风向标”。比如在2004年的评审中,当年评委、音乐人吴建恒就公开宣称,评审绝不会考虑人气和销售数字,只管音乐性。这一年,“五月天”乐队复出成为台湾唱片市场大热门,但评委们却认为他们在音乐深度上没有提升,只是变得很“综艺”,作品不如早期深刻,所以没有评奖给他们。再比如,周杰伦在前一年毫无斩获,但在这年却凭借《叶惠美》占据了十大单曲的两席。而陶喆则得了“鸭蛋”。评委给的理由是陶喆当年的《乐之路》是新歌加精选,不具备竞争“专辑”的资格,两首新歌虽然都是单月推荐作品,但与他《黑色柳丁》相比显得开创性不足。同年,蔡依林、S.H.E也纷纷落马。
“协会”会员不等于评委
据官方资料,“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目前有会员191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歌手及制作人包括朱哲琴、李宗盛、李寿全、周治平、马玉芬、张信哲、孟庭苇、潘越云、蔡琴、包小松、李安修、李骥、施人诚、陈玉贞(娃娃)、杨弦等。“协会”会员资格获得的门槛并不高。比如如申请个人会员,标准是年满二十岁,具有作词、作曲、编曲、演唱、制作、节目主持人及其他音乐工作者的资格,缴纳约250元人民币的会费即可申请。
不过会员并不等于每年评“十大”的评委。当年度评委的先决条件,就是当事人不能与入围的唱片业者有关,而且每两个月就要从已发行的专辑中进行聆听和讨论,评选出每月的推荐作品。最后,再从6次“月推荐”中选择年度“十大”。
内地音乐人
“年度十大”和“最佳200”
虽然名称是“台湾流行音乐”的“年度十大”或“最佳200”,但“协会”的评选结果并不限于台湾地域范围。只要是在台湾地区发行的唱片,不论大陆还是香港,都照样可以参评。现在的“最佳200”并不完全是从“年度十大”中挑选的,而是重新评选。
比如,曾经获“年度十大”的内地音乐人专辑只有四个:1995年朱哲琴的《阿姐鼓》、2000年李泉的《走钢索的人》、2001年汪峰与鲍家街的《花火》、2004年姜昕的《纯粹》。但在“最佳200”中,除了朱哲琴的另外三个音乐人都没有入选,而崔健、唐朝乐队、窦唯、那英、张楚则“榜上有名”。本报记者 刘颖J188
北晚上还有这些东西:
台湾流行音乐100最佳专辑
1975年至1993年部分
1、《之乎者也》罗大佑
2、《苏芮专辑》苏芮
3、《橄榄树》齐豫
4、《天天天蓝》潘越云
5、《生命中的精灵》李宗盛
6、《向前走》林强
7、《龙的传人》李建复
8、《一无所有》崔健
9、《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
10、《抓狂歌》黑名单工作室
台湾流行音乐100最佳专辑
1993年至2005年部分
1、《海洋》陈建年
2、《匆匆》胡德夫
3、《浪人情歌》伍佰
4、《圣民歌——太阳、风、草原的声音》纪晓君
5、《树枝孤鸟》伍佰&china Blue
6、《流浪到淡水》,金门王与李炳辉
7、《飞机场的十点半》陶喆
8、《回家》顺子
9、《华丽的冒险》陈绮贞
10、《姐妹》张惠妹
入选“最佳200”的内地歌手
(1975年至1993年)
崔健《一无所有》(排名8)
唐朝乐队《唐朝》(排名68)
(1993年至2005年)
朱哲琴《阿姐鼓》(排名13)
窦唯《黑梦》(排名25)
那英《征服》(排名54)
张楚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排名69)
入选专辑最多的女歌手:
7张:潘越云
6张:王菲
4张:齐豫
4张:陈绮贞
入选专辑最多的男歌手:
7张:罗大佑
6张:陈升
4张:伍佰
4张:陶喆
入选专辑最多的制作人
13张:李宗盛
10张:李寿全
9张:陈升
9张:罗大佑
8张:林暐哲
入选专辑最多的唱片公司
滚石:59张
魔岩:12张
飞碟:11张
新格、福茂:9张
入选最多张唱片的年份
1999年:15张(何欣穗、林忆莲、蔡健雅、交工乐队、陈建年、五月天、乱弹、周蕙、杨乃文、王菲、雷光夏、范晓萱、郭英男与马兰吟唱队、陶喆、纪晓君)
“最佳200”中关系最亲密的歌手
姐弟:齐豫、齐秦
父子:陶大伟、陶喆
舅甥:陈建年、纪晓君
舅甥:李建复、王力宏 J188
《列侬回忆》和《地下乡愁蓝调》,都买了,读了还想反复的读,而很遗憾的说《不是我点的火》和《不许联想》,简直很难从头看到尾!
当然《不许联想》跟音乐基本上无关的。
照片收藏了!赞,后面这么多唱片
那你跑这儿来看什么呀,还瞎鸡巴留什么言
昨天是情人节吗?
三表不提我真不知道
有点儿眼熟,《读库》中看到过。
马世芳老先生比我还小4岁
======================
!!
http://www.douban.com/doulist/210836/?start=0
臺灣百佳流行樂唱片1975-1993(可下載唷)
多谢推荐。
有激情和梦想就有努力的动力,自不量力是一个开始,值得鼓励。
not u any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