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没事看了一个电影,2D的,里面有个情节,马克·查普曼老师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书,这本书曾经影响过他,再次看到,他立刻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了,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然后他到了纽约,在一个晚上,他在一家公寓楼前,冲着一个叫约翰·列侬的人开了几枪。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刺杀约翰·列侬》,查普曼老师在图书馆里看到的那本书叫《麦田里的守望者》。
据说这部电影里的很多独白和台词都是查普曼老师后来的供词,他想到刺杀列侬得那一刻,内心的独白就是:我要让这本书大卖。当时看到这里有点不明白,这本书跟他要刺杀列侬的动机有什么关系呢?后来明白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把那种叛逆的东感觉写的很酷,很迷人。也就是说,一旦你受到这本书的影响,并且真的有机会想去表现这种酷的时候,会忍不住。
在查普曼老师的眼里,列侬是个很虚伪自私的人。这一点后来在列侬前妻辛西娅·列侬的传记里也得到证实。大概艺术家都很自私虚伪,只不过查普曼觉得列侬尤为过分一些。于是他产生了除暴安良的幻觉。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确是一本坏书,但它包装的很好,因为叛逆者东西谁身上都会存在,不会因为这个而被如何,比如它就不会被当成黄段子,因为它比黄段子更具有文学价值。你说如果有人把黄段子写的都跟《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是不是会把某些人气死?
嗯 就是赶巧了 纪念下
《麦田里的守望者》is very boring.没法看下去.不知道为什么大家人云亦云.
为嘛我随便一刷就出来一篇稿?
娘哎,我只不过去了下上篇博客链接的你的电台节目,转眼回来就跟新了……
更新……
能达到那个水准吗?
为什么不能写成《黄帝内经》?
叛逆最后还是应该在的内心寻找归依。
如塞林格,如王朔,
叛逆的灵魂是不相信教诲和世俗的认知。可该从自己开始。
没这道行的孩子容易误入歧途。总妄图先改变世界。
查普曼老师就是极端的例子。
agree
这人说的好!
说得好
霍尔顿充其量算一个坏学生与小混混之间,空间位置,那个年龄人人叛逆,而且也确实搞不懂人生意义,后来的年龄是这样的即使搞不懂,也没精神,没精力,没时间再去搞懂。
实际塞林格也没搞懂,他死了,媒体也会出个标签,《麦田守望者》的作者死了。
(您的博客真怪,填这么些东西,要政审吗?)
也许就是个五毛博,传统五毛回帖的干活,非典型五毛则是写博的干活,不一样。
把GFW过滤的敏感词敏感短语敏感段子放在一起就是麦田的守望者。
俺置了好几本这书,不同出版社的,不同语言的。
其中有一本译林出的,硬皮,可是纸不太好,
单放在桌子上一段时间的话封面还会翘起来,样子很淫荡,
还有就是这本封面是黄色的。
1、三表在深圳
2、晚上应酬不多?奇怪了
3、好好研究了麦田守望者
4、没听到刘洋和三表的节目,怎么能补过?
哥你这几天写了好几篇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了
非要写“前些天没事看了一个电影”, 其实早就想看这部电影的吧
刚开始还以为是是刺杀列宁同志呢,原来看错
给三表哥挑个错儿:
“他想到刺杀列弄得那一刻”——“他想到刺杀列侬的那一刻”
Q “如果有人把黄段子写的都跟《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是不是会把某些人气死?”
A A就去在此博里,“再次看到,他立刻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了”
例 贵眉瞪再次看到,她立刻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了,抛下一切,立马飞京,非礼贵阁下,把某些怀疑人生却毫无行动的人气死
恩 是 文学创作一部分是性意识 比如 比麦田守望者更黄段子的 是被看做文学经典的 洛丽塔
是什么让你更新得这么偏快
基本上不知所措
有时候不得不包装一下才能更好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已经去天堂了,所谓垮掉的一代的代表者,或许会有叛逆吧。
期望早日出版!
事儿逼似的和三表哥探讨一下这本小说的中文名称翻译。
原文名是 Catcher in the Rye,中文翻译成“麦田里的守望者”。窃以为译者既没去过纽约城,也没打过棒球,因此不知道世上有个叫“外野手”的行当。外野手这活儿不好练,瞎逼跑,追四处乱窜的球,抓到了远处有人叫声好,抓不到摔得跟傻博弈似的更是常事。
这个谬误流传如此之广,以至于曾经有个乐队、现在有个公司,都叫“麦田”啥的 – 不是一般地二。
另外,Salinger也不应当翻成“塞林格”,应当是“赛林杰”才对。译者估计又是想当然了。
开枪的那孙子前两年出来了。
窃以为棒球中的Catcher是守在本垒的捕手 外野手是outfielder 多此一嘴
对对对,Catcher的确是守本垒一直作大便状的那位,多谢。
果真如此的话,就太难翻了。
赛林杰和塞林格有啥区别呢?
在象俺这样有翻译强迫症的病人眼里,这个区别大得就象赛珍珠和赛金花,哈哈。
再多句嘴,三表哥T恤的牌子英文翻译成“Don’t Guess”,俺觉得差了点儿意思。为了利于该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建议考虑翻译成“No Second Guess”,或者“No 2nd Guess”,简称“N2G”。
都不怎样,但我也译不出来
béng guess
第四块表先生好像并没有解释 in the rye 做何解释。我查了下网络,in the rye 中似乎仍应做麦田讲,这样以来,乐队或公司由此叫麦田也不怎么二。
这有篇文章:
http://www.123helpme.com/assets/16599.html
说的意思好像是男主角是要拯救麦田里玩耍的小孩子的纯真?如果这个能说得通,“麦田守望者”似乎比台湾的“麦田捕手”更传神些。
多年前上大学时,读这本书跟楼顶 不怎么样 先生的感觉一样:very boring,没法读下去。
上面链接中的文章引用了书中的一段话,可以认为是对书名的直接解释,跟棒球无关。 ” I keep picturing all these little kids playing some game in this big field of rye and all. Thousands of little kids, and nobody’s around – nobody big, I mean – except me. And I’m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some crazy cliff. What I have to do, I have to catch everybody if they start to go over the cliff – I mean if they’re running and they don’t look where they’re going I have to come out from somewhere and catch them. That’s all I’d do all day. 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Read more »
也有翻译成麦田捕手,但这么直白也没什么意思,大部分人不玩棒球,这个译名才是合适的
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稀罕表哥滴博客了
因为
“那种叛逆的东感觉写的很酷,很迷人。”
那接下来
我会忍不住干些什么呢?
今天听广播的时候觉得三表哥说话声音和我见你的时候不一样也,咿呀,瞬间心动撒
见到本人就不是心动的问题了哟~ ^.^
心动得花枝乱颤啊颤向~~左,抖啊抖向~~右
撒撒~~~
先买本看看,等哪天看哪个歌手牛逼哄哄的,就找个猴皮筋做个弹弓子打他们家玻璃去… …有谁愿意和我一块去吗?
完了,我最近在看这本书,已经被策动得差不多了……
其实salinger最好的作品就是九故事了,把人的七情六欲和一些无奈世事写得很迷人。salinger是个非常隐者。喜欢这个有点怕人的小老头。
我也快如书中的男主角崩溃得进神经病院了。。。
跟棒球没关系。主人公的姐姐问他你长大想做什么。他说他想做看管麦田里玩耍的孩子的人,也就是 catcher in the r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