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国摇滚歌星的文字,我读过最多的莫过于“披头士”了,在书架上随便一翻,就找出6本之多。
最近广西师大出版社又出版了一本《列侬回忆》,这本书实际上就是1970年《滚石》杂志主编詹恩·温纳的访谈录,他对列侬做了一个漫长的采访,几十年后,把它完整的内容(我估计当年登在杂志上的有删节)出成了单行本。不到16万字的书,弄了290页,去掉那些资料性质的介绍,只有260页。实际上用大约2个小时就可以看完,100页足矣,可是非要弄这么厚,由于行距之间太大,导致我经常看完一行找不到下一行。你看看人家总书记出版的选集,多实在,一页能够你看上半天的。最后,我只好调整焦距,干脆把这本书当诗歌来看,你不就是老回行吗,我就不信看不到下一行。
虽然关于“披头士”的书我买了很多,但是我不太喜欢看,那些文字除了对这支乐队神话或是进行更多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之外,就是乐队的那些破烂事儿,远没有听他们的歌曲感觉好。当文字的东西一点点误导你听音乐的时候,其实是很别扭的。“披头士”从一出道的时候,感觉还是很可爱的,他们顽皮、风趣,但是随着逐渐成名,乐队之间的矛盾便开始出现了,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完整的,完美的,是一个战斗的团体。但是在内部,你会发现他们就像一只表里面的结构,几个齿轮咬合在一起,相互钳制,谁也不让谁。似乎所有团体都会这样,貌合神离,真的像桃园三结义那样和谐的哥们真不多啊。但是我也怀疑,一旦刘备一统天下,估计最早倒霉的肯定是关张。
《列侬回忆》是台湾乐评人马世芳先生和陈维明翻译的,郝舫老师做的简体版的序。这至少保证这本书不会出现常识性的硬伤。不过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把“詹恩·温纳”翻译成“扬·温纳”,也许温纳是德国人的后裔?我没有做过考证。反正他妈妈的名字读起来很像德国人。
《列侬回忆》是24岁的温纳面对30岁的列侬的一次灵魂拷问,先说点题外话,我经常能遇到24岁左右的记者,他们大都缺乏采访经验,看问题局限性很大,不管是哪一类记者,都有这个毛病。中国的音乐记者就更别提了,大概脑子里有几个歌星乐队的名字之外,就在没别的了。那么,24岁的温纳是什么样呢?他同样没有经验。
“温纳:你认为现在的摇滚乐大环境如何?”
“列侬:我不懂那是个什么东西,你必须举个例子。”
“温纳:你认为痛苦的概念是什么?”
“列侬: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一般而言,不懂采访技巧的人总爱问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比如朱军经常在《艺术人生》里面问嘉宾:“您怎么看您过去40年的人生呢?”我操,这问题回答出来得写一本书了。还有就是央视体育记者经常问这样的傻问题:“你拿了世界冠军之后是不是特别激动?”这跟“你吃了四斤包子之后是不是觉得特别撑”是一码事。其实从温纳的访谈来看,他在很多方面的确没有经验,有些问题他没有再继续追问,不然会更精彩。但是他凭借扎实的摇滚乐知识和对“披头士”的了解,让这次对话变得生动有趣很多。而且,列侬是一个很好的采访对象,我估计他在接受温纳采访的那个阶段状态挺好,有倾诉欲望,他憋了一肚子话,因为“披头士”解散不久,他跟麦卡特尼之间的矛盾让他内心憋了很多子弹,就等着有人来扣动扳机,温纳很幸运,他是那个扣动扳机的人,他只要稍微动一下食指,子弹就打出来了。所以,列侬精彩的回答掩盖了温纳的不足。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采访,任何一个音乐记者都希望遇上这么一个采访对象。
所以,在这篇访谈里面,列侬时而像一条疯狗,时而像一个先知,滔滔不绝,把很多明星在接受采访时比较忌讳的话都说了出来,尤其是乐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通过这个采访,让人们看到了不为人知的“披头士”的另一版“传奇”。那么,真正的“披头士”的历史究竟如何,大概没有人知道,每个人的叙述都是片面的,假如,坐在温纳对面的不是列侬,而是麦卡特尼、哈理森或是斯塔尔,那么,我们可能又会多看到另外几个版本的“披头士”历史。
1995年,一张炒冷饭的《Anthology》出版时,里面有一首歌《Free as a Bird》,这首歌是“披头士”四位成员“合作”的新歌,用电脑合成出来的。想想也挺可笑,列侬在九泉之下知道这种“合作”方式肯定又会被气死一回。但是没办法,商业利益的诱惑只能让他们这样。
而且,麦卡特尼与洋子之间的矛盾至今还常常见诸于报端,有时候你很难理解,这么一支伟大的乐队,为什么矛盾这么深?也许你看了这本《列侬回忆》就能明白,在理想、私欲和金钱面前,任何两个人之间都不会铁板一块,更何况他们四个人呢。
其实吧,说来说去,摇滚乐就是一件挺扯淡的事情。
嗯,有同感,但是为什么我只抢到板凳?
我不知道音乐杂志是不是非得这样写,总之,感觉这样写很操蛋:
整整一本《重型音乐》,一般都是这样的一堆问答--你对你们乐队的新专辑有什么想法?最近在听什么音乐?今天早餐吃的什么?开车的时候会听音乐吗?…要不就是一篇蹩脚的RHAPSODY的歌词翻译。
就不兴正儿八经地写篇乐评吗?
如果按照德语的读音,詹恩(Jan或Jen,臆测)确实可以译为扬(虽然更好的译音是“阉”)
“一旦刘备一统天下,估计最早倒霉的肯定是关张”
说得没错,彭林同志同意你的观点。
没有一块净土。
这是最近你的博里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简明畅快.
我知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四个和尚.。。。
八卦消息
哈哈~~~~~~~~~“
和小山一同到达的是罗永浩。老罗还在为他的牛博网操心,牛博网编辑部一共就他一个人,他迟到是因为刚才这个编辑部“全体加班”。牛博网开办以来,主要矛盾还是日益扩大的网友需求和服务器智商偏低的矛盾。因此老罗每天的工作是换服务器,为了应付,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高高的山岗上,你都能看到罗胖子高举服务器的身影。问原因,他会特别平易近人地跟你解释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王三表姗姗来迟。几天前,《小强历险记》之后的第二个网络电影剧本完成,三表是这个戏的编剧,同时他还强行兼任(简称强兼)了该片导演。我有幸看了文学本,整部电影只有一个男主角,其他的都是女演员,女主角竟达五个,显然这受到了奥运会吉祥物的启发。这些天美术馆五四大街一带经常出没一个脖系五四围巾的眼睛男,这就是三表导演,他出神地打量着每一个过路女青年,然后拿出裁剪纸样似的剧本反复丈量,不知道的以为这是一裁缝捏!
三表短信说找不到地方,我到外面接他时却发现他就站在门口。原来马路上有个看似靠谱的女青年,正张着嘴让三表看是几岁的牙口。等三表到达饭桌的时候,双手布满了牙印儿。
取至
http://hizi17881965.spaces.live.com/
房东家的老狗每天早上放风的时候,都模式性的拱拱几个垃圾筐,昨早突然觉得我们有共同的脾性,每天早半个钟头来得工地,按照之前的关键词顺流着进入几个博客,找找腥骚味,做做有氧深呼吸,嚓上几口。
逝去的时代!
三表,注意休息!
佩服。。。啥书都读。。。
为了提高素质,我决定整本儿总书记文选看看。
建议表哥把留言顺序变成最新的留言在最顶端,
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沙发之争了。
书没看过 但歌确听了不少
起初非常喜欢音乐评论类的书籍,也买了很多,可发现越看越找不到北。
哦,看这篇,提醒了我,我的毕业论文还没一个字都没写!真是麻烦的啊,可能还是要去看看这书,再找点什么感觉,三表可否推荐点书,关于英国上个世纪60年代到现在的时间段的音乐,最好有什么分析啊之类的,社会啊,文化啊,政治啊,经济啊什么的,越正经越好。
24岁,那年我也是成千上万刚毕业的大学生中的一个
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感装懂,采访按照前任列举的菜单提问
文章是老一套的简介加吹捧介绍+公司背景,再不够的就把他的头像再放大些…
好在双方本身都是各取所需,一面求钱一面求名,都听乐呵
然而一年年过去,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没来由的心里发虚…好像是一个贼
幸好后来有个机会离开了…现在想想,所谓记者编辑或者老师,最好毕业10年之
后再去
越老越好,雇几个小年轻的带着跑跑腿就行了……
其实乐评的书最操蛋,把那点破历史写上,再加上不知是真是假的采访,就能成书。还卖个三四十块,真TM能整,真TM的奸商。要是随书有CD,还行。
扯淡也是门艺术活、技术活。
不会又是一本基本上买不到的书吧~~~
我还是觉得三表一写跟音乐有关的东西读起来就特别顺~~
马世芳是少有的专业乐评人
他主持的电台节目也是少见的深度音乐节目
周六晚20:00-24:00
在线收听~
http://radio.hinet.net/radio/player/player.jsp?radio_id=187
知道蛋好吃就行了,干嘛要认识下蛋的鸡啊!怎么老有人喜欢关注人家的私生活呢呵呵,可见人都是有窥视欲的呵呵,其实动脑筋听声音感觉多好,就像隔壁有人麦客拉夫,你听声音还可以意淫是一对俊男美女,要是趴洞上一看没准看到一对猪男女多倒胃口阿。
三表最后一句话又不正经了.
在理想、私欲和金钱面前摇滚得一塌糊涂:)
当愚娱记遇上烈列侬…
回楼上某位:抢沙发无伤大雅,大家找个乐子罢了~~你丫非得把它给掐死干嘛呢:)
其实吧,说来说去,啥事不是扯淡呢??
总之,不喜欢摇滚。也一直没机会去了解。看来表哥对摇滚挺爱的。
我一直觉得洋子很白痴……
大而无当,好词都让你用了。
还有就是央视体育记者经常问这样的傻问题:“你拿了世界冠军之后是不是特别激动?”这跟“你吃了四斤包子之后是不是觉得特别撑”是一码事。
====================
有些人吃4斤包子不撑,同样,有些人也许并不激动,只是概率小了些
"Free As A Bird"最早是1994年发的单曲
=======================
回复:收录到1995年的那张破唱片里面没错吧?
请问,广告上说赠送的列侬手稿和海报是咋个回事?
你的文字太有意思了 哈哈
顺便说一句 我非常喜欢beatles,可是我喜欢很多歌手都说不出来为什么 赫赫
回表哥,虽然晚了几天:这么说当然没错,就像你如果说:1995年罗大佑在《自选集》里收了一首歌叫“光阴的故事”,这话也肯定是不错的。
请问列侬说“谁都无法拒绝长大”时的背景,出自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