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订张铁志签名版新作《时代的噪音》
2006年,我看到一本书《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然后写过一篇介绍此书的文章。看书的时候,想过如果能认识这个作者就好了,可以跟他好好探讨一些业务知识,学习一下。2008年,我认识了张铁志老师,之后又见过很多次,我发现,在饭桌上,是没法探讨业务的,饭局是用来扯淡的,不是用来交流的。
有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往往因为他的个人魅力而忽略了这个人的思想,人们喜欢的摇滚歌星,他们的姿态往往形成了个人魅力,于是被他的魅力所迷住,而忽略了他的姿态,这种转换是顷刻间发生的,所以,人们忽略了他们身上的价值。张铁志的《声音与愤怒》就是把人们忽略的那一部分扒出来,尽管多数人不会在乎这一部分,而习惯了用娱乐或者愉悦的方式接受音乐。
我一直怀疑中国人对摇滚乐的理解,尤其是西方摇滚乐。虽然摇滚乐进入中国有二十多年了,但我们并没有因为盗版和互联网的大面积普及对摇滚乐有过真正的理解。换句话讲,摇滚乐真不是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对中国人来说依旧是一个名词。我觉得中国人也不用努力去补课,不属于你的一定不属于你。你知道几个歌星就成了: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以及连我们主编都感兴趣的Lady GaGa。
虽然隔壁王二站出来说:“我还喜欢Radiohead以及很多连互联网上都查不到的乐队,你凭什么说中国人对摇滚乐不了解?”没错,我说的就是你这号人,我说“摇滚乐真不是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会因为你喜欢几支没人知道的破乐队就能反证出什么。关于这个逻辑,二十年前我就思考过,也跟人辩论过,事实证明,我当年是正确的,现在还是正确的。中国有一套自己的文化体系,即便今天被冲击得稀巴烂,但是它就是电影《终结者》里舒华辛力加的那个魔鬼对手,打变形也打不死。只要有机会它还会恢复常态。除非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体制跟人家一样了,不然永远无法理解他们。
在一个没有叛逆愤怒只有习惯顺从的时代,张铁志写一本《声音与愤怒》,其实是不讨好的。隔壁王二又站出来了:“你怎么知道我没愤怒没叛逆呢,你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你丫那也叫愤怒也较叛逆?哎呀,您那顶多叫表演型叛逆和愤怒,属于演技派的。呵呵。
《声音与愤怒》之后,张铁志老师又出了一本书:《时代的噪音》,是《声音与愤怒》的延续,继续探讨反抗,继续在文化、音乐、政治之间寻找一种叛逆精神存在的可能性。我们这个时代杂音太多,噪音太少。
在这本书里,他写了伍迪·格思里、皮特·西格、鲍勃·迪伦、琼·贝茨、约翰·列侬、滚石、帕蒂·史密斯、冲击(The Clash)、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比利·布雷格、U2……这些人物。这些人物都挺冷门,也许你听过他们的歌,但可能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这本书里你能找到一些答案。
这本书10月份才能上架,不许联想专卖店提前征订张铁志签名版《时代的噪音》。
王小柔新书——《乐意》(签名版)
王小柔,属于“王小”系列中的一员,自然也具备“王小”中的某些气质,那就是贫,而且来自天津,幽默的土壤得天独厚。目前是专栏作家,媒体从业者。王小柔的文字皆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上看世界、社会、人生以及生活,反对复杂而庸俗的时尚装点,用小智慧解说现代都市生活。已出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你别碰我》、《青春在伤痛中绽放》,杂文集《把日子过成段子》《都是妖蛾子》《还是妖蛾子》、《十面包袱》、《妖蛾子》(纪念版)《有范儿》等。王小柔的作品以轻松诙谐的段子式笔体,揪时尚破绽,抖市民心机,解生活原味。她被誉为中国最“哏”的段子作家,她的段子绝对可作为中国市民的典型生活读本对照阅读。
《乐意》是王小柔继《把日子过成段子》《都是妖蛾子》《还是妖蛾子》《十面包袱》《有范儿》《妖蛾子》等几部段子式的杂文集后的最新作品。书名“乐意”也是一种宣言,“我就乐意了,怎么着吧”,请读者自行解读。《乐意》延续了王小柔所特有的“平民式幽默”,继续甩着闲话。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分别是“咱们”“男女”“私事”“碎语”“时评”“人云”。
配有著名插画师王原特别为作品绘制的12幅插图。(王原除有自己的独立成书的绘画作品——《大红脸》外,曾为洪晃《无目的的美好生活》、《廉价哲学》配图)。
喜欢王小柔的同学可以到我的不许联想专卖店购买《乐意》的签名版。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一共200本,售完为止。
几年前,看到梵高奶奶的画,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从来没碰过画笔的人,居然可以画出那么美的画。好多年前,我在陕西看到户县农民画的画,和梵高奶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会把现实的景物画的很夸张、很丰满,这可能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内心一直没有消失的对大自然赋予的美好事物的想象。比如所有庄稼、家禽家畜都会画的很饱满,只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才能让人过上美好的日子。这种朴素的愿望来自中国农民的心理本能。
两年前,《梵高奶奶的世界》出版,当时我就想,要是印在T恤衫上该多好。后来我实现了这个小小的愿望。最近,梵高奶奶又出版了新画集《俺们农村》,这是她为了给3岁孙女讲述她生活过的美丽乡村而作,一年四季的农村是什么景象,城里的孩子是没有概念的,城里的大人也没有印象。事实上,我们往上倒三代,都是农民出身,但是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乡村田园生活已经从人们的想象中消失了,它只是偶尔会被人们想起的一个消失的家园。
如果您还有对这种质朴景象心存好感,或者感觉自己的孩子患有大自然缺乏症,不妨看看这位70多岁的老人家笔下的农村。本书采用质感非常好的“化蝶”牛油纸印刷,值得收藏。
摇滚乐就是豪放派的词,很多话题显然不适合用婉约派来表达,没有力量。
摇滚什么都不是,或者可以代表任何事物。
这些人物都挺冷门,也许你听过他们的歌,但可能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
摇滚就是给安静的环境制造一点噪音,给青年点燃一点骚动,给无厘头制造一点理由,给政府制造一点麻烦,给语言文学来点曲调,给大众文化场地遗留一点垃圾.
摇滚就是摇滚,一种曾经是廉价的现在费用高昂资源高耗的娱乐方式而已.
看不懂,挺不懂
艺术有时候就这样,纯粹表达个人思想
王小施主你好,贫道是佛门中人,从不沾萦腥,一年顶多只吃一次麦乐鸡而已。贫道自古受中华文化熏陶,知道中华文化之根本,是推崇舍我,贬低自我。然世道浇漓,人心不古。自西方文化侵入我中华之后,我所见之国民,纷纷背离传统之文化,变得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冷漠残酷,目中无人。做了几千年奴隶,今朝有机会翻身,首先想当的不是国之公民,而是奴隶主。此摇滚者,乃西方文化由个人为主趋向社会结构的反刍之物,是其传统的个人主义传统凋零后的心理慰藉,上剂返祖的致幻剂。然我中华之国民,只知有个人,不知有主义;只知有权利,不知有义务。此等性劣刁民,听摇滚何益?“叛逆、愤怒”倘不为理,只为己,不过是劣等情绪而已。
这段话说的可真二。
“只知有权利,不知有义务”,你这话说的就挺不负责任的,建议你仔细了解清楚之后再高谈阔论不谓迟晚。
“知道中华文化之根本,是推崇舍我,贬低自我。”怪不得我闭关锁国的大中华只有奴隶和奴隶主。
摇滚是否代表了叛逆?
就是典型的叛逆!
摇滚可没有那么浅薄,摇滚代表的是平等和关爱,是理想主义这的渴望,但是现实社会根本无法达到,于是表现为叛逆。
表格最近推薦不少新書…
我们的文化体系和社会体制是互相成就的,这种恶性循环很难打破。
没有摇滚乐,是的。没什么好解释的,就像对于色情和人体艺术,也没法解释。
人一上三十,就别对摇滚乐说什么了,都四张了您。
摇滚跟年龄有什么关系,四张怎么啦,四张就不能摇滚啦,您丫懂摇滚吗?真的是。。
我觉得小峰老师依然年轻有活力。。。
我和摇滚乐发生关系的时间比他短,但肯定比你长——你看我还是那么好胜,真摇滚啊。
你又知道?
有时候,人们拼命证明自己和某些东西的渊源,其实证明的是,自己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那啥的代表,简称,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带三个表,反证的是,自己的内心自卑感而已。
不过,我想了一下文化和体制的关系,觉得还是文化在前面,播种了种子,才能有所结果。历史好像都是这样的,比如文艺复兴,性解放和女权运动。才有了政治上的变动。女性选举权。最早的女权读本始于1791年。1940年米国女性有了选举权,在黑人男性之后。可是,现在的人们,会觉得,那是女人生而有之的东西。其实,是很多人奋斗了很多年才有的。
我也觉得这两者的关系没那么简单。变化大概要发生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中,文化,经济,政治,宗教,还有一些偶然因素。
我们的文化时间太久,再经过政治化,很顽固。
三表哥是比较有洞见,就是态度总是悲观的。当然,悲观的人能更准确的预测中国文化。因为,在中国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都是很难很难的。
又一次想到信仰的力量(所有的信仰,不限于宗教信仰)。这是另一个话题。
关于体制和文化,记得很早以前看过崔健的一段访谈。当时的气氛是,普遍认为体制是文化的束缚,这种消极情绪一直蔓延在国内摇滚乐群体(不能称其为圈子,我国并没哟这样的圈子)之中。针对这种论调,老崔在访谈中指出,其实体制反而是跟着文化走的,文化膨胀到一定程度,体制的半径必然会被迫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崔认为文化应该承载自己的使命,做好自己。而不应该抱怨。也许这就是《最后的抱怨》?
我们的体制是约束了人的真性情。如果书能够把本真的思想表现出来真是一件好事。期待真正了解摇滚乐。
如果看过《欧美流行音乐指南》和《来自民间的叛逆》,那些名字没有一个是冷门的,都是耳熟能详的,这两套书就是好啊!
看来你对“隔壁王二”很纠结啊。
现在的隔壁王二一般会叫着“我不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丫说话的权利”跟你死磕滴。
Radiohead在国外不就相当于零点么?
拿这个举例实在是……
我只能说 王三表太狠了太狠了太狠了
怎么不许联想音乐听不到了
那个外东北熄火了?
哥走了,这里有些寂寞
不看不知道,还真有人知道我常来,惹非生是就是我的习性,只要三表不开除,本人也没遇到什么意外,本人将伴随此博到百年!
本来想等书出了再连愤怒那本一起买的,想不到表哥提前发售了,好。去搞本先。
我草的,今天最恶心的事就是看到那个sb贫道的留言,我吐
饭局是用来扯淡的,不是用来交流的。
严重赞同!
时尚廊书店好像是在时尚大厦的二层啊,不是三层吧?三表老师
我以三进制为主,老六会说六层。
还好伍思凯最近没来这
很不幸,能够理解您所谓摇滚乐的真谛的那帮中国人,他们都喜欢杨钰莹,或者笃信基督教。
原来装修队是你号召来的,就因为你这书要黑做背景?
真是太感谢三表以及各位朋友了。下周也有新书发布会。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17145/note/91385469/
感谢三表,以及其他支持的朋友
您好
我想在這邊預定張鐵志先生簽名版的新書
可以麽
张铁志先生很喜欢The Clash吗?《声音与愤怒》内地版的书签是The Clash的The future is unwriten,本书的封面也是The Clash的专辑。期待你的新书。
喜欢啊,本书有比较深度的分析,谢谢
王老师骂了隔壁的王二。
“伍迪·格思里、皮特·西格、鲍勃·迪伦、琼·贝茨、约翰·列侬、滚石、帕蒂·史密斯、冲击(The Clash)、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比利·布雷格、U2……这些人物。这些人物都挺冷门”,好像不是。约翰·列侬是甲壳虫主唱, 而滚石,U2这种都是那类现在在美国SUPERBOWL橄榄球决战上演出的。如果他们冷门,那作者太90后了。
要不说你是隔壁王二呢.
三表你太坏了,不带你这么玩儿读者的。
我终于看见马爷爷的推荐了。乐死我了。
死人的推荐你用过,卡通的推荐奶猪用过,下次,就用,水煮肉片啊或者麻辣香锅推荐吧。哈哈。
博主真是厉害啊,买T恤衫之外还可以卖绘画本,仰望!
感觉这篇 看着比较费劲,很多都是不了解的
嗯,不错
今晚出去走走
马英九来凑什么热闹
前两天看的一部伊朗电影《No One Knows About Persian Cats》(《无人懂得波斯猫》),是关于地下摇滚乐队的故事。
噢,摇滚只是一种精神,渗进骨头里的那种……
在这本书里,他写了伍迪·格思里、皮特·西格、鲍勃·迪伦、琼·贝茨、约翰·列侬、滚石、帕蒂·史密斯、冲击(The Clash)、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比利·布雷格、U2……这些人物。这些人物都挺冷门。。。
哪个冷门了?
您真听摇滚乐么?
我基本上都不知道。
哈哈哈!表哥真可爱啊!
真够歇斯底里的—— “二十年前我就思考过,也跟人辩论过,事实证明,我当年是正确的,现在还是正确的。” 牛逼范
梦回唐朝 梦回唐朝
表哥能讲讲你们那时候的审美吗?说实话,觉得很少有人关注这个,我觉得这玩意影响着一大批的人。但是就在这“美教”如此猖獗的时代,似乎还是很少人关注它。
我从86年前后开始听西方的流行音乐,那时候还上初中,当然主要就是听摇滚乐。现在我儿子三岁半了,我最自豪的就是,我开车带他出门的时候,拿我一整个IPOD的摇滚乐给他听,不管他爱不爱听!
而且可以把音量放大到爽,在这件事情上我不用考虑邻居、老婆、父母、领导老板一系列我不得不遵从的关系,现在在这辆车上,我说话就是算数的!
不就是卖书吗?刺激一下所谓的“乐迷”,书就好卖了是吧?
什么是真实?当音乐变成了谋生手段,变成一个行业时,它就已经不纯粹、不真实了。
音乐不是生存必须品,它不可能独立自主。
见外见外了,网友甲路过。楼上们都比较叼。摇滚比较不错
三表叔你知道库淑兰吗?她的剪纸作品跟梵高奶奶一样让人震撼
库淑兰的人生很传奇,但她的结局很不好。。至今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她。。
这篇文章没有被reader索引。
叛逆与体制也有关联吧
在这里的体制下,叛逆的代价是异常残酷的
天津王小鸟必须顶之。。
看过声音与愤怒,刚好在研究摇滚乐与全球化,说实话以为自己知道不少摇滚乐队,但却不知道原来他们在政治,文化和全球化运动中做过这么多,这么深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