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咪呀

前几天去上海看了一场音乐剧《妈妈咪呀》的中文版,结果真的很妈妈咪呀,回北京被困在了机场,当时有一千多人滞留在机场,我的航班是晚上九点多的,结果下午一点多的航班还没起飞呢,有个小伙子说,他头一天就没走成。结果我在上海滞留了两天。

我一直觉得中国没有音乐剧,如果非说中国有音乐剧的话,那只能是京剧或者什么地方戏。自从我们知道有“音乐剧”这个词以来,就一直想把这东西给搞明白,结果到现在还没搞明白。看完《妈妈咪呀》中文版,我才发现,我们玩这东西跟人家的差距在哪里了。

之前我对这个中文版没抱什么希望,我以为是把人家的剧本拿过来,我们来导演。那肯定是糟蹋东西。结果发现不是,说得直接一点,是我们唱《妈妈咪呀》的卡拉OK,编曲配器都是原版的,制作人、舞蹈总监等等都是原班人马,就是中国演员来唱歌跳舞。我看了演员在台上的几个动作之后,就知道编舞的不是中国人,中国玩死都跳不出那样的动作。所以,整台剧看下来,感觉还是不错的。不足的地方显然是演唱,这也是唯一本土化的地方。但这也没办法,我们的演员,要么能唱能跳不能演,要么能演能跳不能唱,要么能演能唱不能跳,老是缺点什么,而音乐剧是要求全能型演员来完成的舞台艺术。

我以前看过原版的《妈妈咪呀》,听过音乐剧的原声唱片,听过“阿巴”所有的歌曲,这些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印象深刻的不能再深刻了,以至在听中文版的时候,我不得不先去想原来的歌词,然后再适应中文歌词,这种方式总能让我感到中国演员在演唱时的不足。还好,中文歌词翻译的非常顺口,既不拘泥原来的意思,还能跟音乐韵律吻合,比起以前的口水音乐剧的歌词好多了。

我们自己搞过很多出音乐剧,我也看过不少,总体上讲都很差。为什么《妈妈咪呀》卡拉OK就感觉好多了呢?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外国人谈中国咖啡,他说,中国的咖啡质量很难说好坏,虽然云南和海南在土壤气候方面条件都很好,咖啡豆也不错,但是中国人由于没有饮用咖啡的习惯,在咖啡加工工艺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质量标准……言外之意,中国生产的咖啡口感会很糟糕,甚至不如肯尼亚、哥伦比亚、巴西。

音乐剧跟咖啡是一个意思,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音乐剧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一个质量标准,只要你按照这个标准来做,肯定能做好。我们过去之所以做不出好音乐剧,就是因为没有这个质量标准,顶多能做到形似。同理,我们拍不出好电影,也是一个道理。

拿音乐剧来说,《妈妈咪呀》就是用了二十多首“阿巴”的热门歌曲,多简单啊。你也可以拿邓丽君、周杰伦的热门歌曲去编一台音乐剧,这没什么,写个故事,把歌曲塞进去就是音乐剧,就这么简单。但为什么我们就编不出来呢?一编出来就那么难看呢?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件事,不就是山寨吗。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那个标准是什么。《妈妈咪呀》无论在故事编排、舞蹈设计和音乐边配设计上都相当讲究,每一处细节(动作或者台词)的处理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为了让观众感觉舒服。总体下来,你就会一直舒服。我们弄音乐剧的时候想过这些吗?我们的音乐、舞蹈、对白互相配合的有那么合理吗?

山寨,恰恰是因为不知道标准是什么,才把猫画成虎。中国是个山寨大国,把这种山寨扭曲到没人样之后还发明了一个词叫“中国特色”,我看应该叫“中国得色”。山寨就是山寨,标准就是标准,这东西可不能含糊。

中文版的《妈妈咪呀》更像是一个合资产品,所有质量标准都是人家外国人确立的,你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玩。就好像,这台彩电的核心技术都是外国的,主要零部件也都是原装的,中国人只是把它攒到一起,那这台彩电的质量一定会比我们自主技术生产的要好。当然,有人会说:我们现在的长虹、康佳不是也不错嘛,你干吗妄自菲薄呢?我是说,倒退四十年,你们家有康佳吗,就是有的话,跟人家能比吗?

我们的音乐剧水平就是四十年前的国产彩电水平,你必须通过引进技术、合资开发,慢慢提高自己的技术标准,才能知道怎么把彩电做得好一点。通过生产彩电这个例子,你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如果上演一台我们原创的音乐剧,那你最好别看。这个判断同样适用国产电影、国产歌剧、国产民主、国产自由、国产法治、国产平等、国产尊严……等一系列没有质量标准的国产产品。

原文标题:妈妈咪呀
原始页面:https://www.wangxiaofeng.me/7596.html
作者:带三个表版权所有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