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的封面故事是窦唯。
本来我原计划去外地签售,结果没走成。
对了,我的书已经第三次印刷了。
看来比想象的好卖。
但愿下期的封面故事不是王菲生孩子。
我要出去休息几天。
因为我准备好要全情投入观看世界杯,
世界杯期间,写封面故事是不仁道的事情。
很多媒体都做了窦唯的报道,
我还是有信心能做出和别的媒体不一样的报道。
我已经很长时间不关注摇滚圈了,
晃来晃去还是那么几个人,都审美疲劳了。
关于窦唯,虽然以前跟他接触过几次,
但是了解不多。
这次采访,基本上验证了我对他的判断,
与其说同情窦唯,我觉得不如说理解窦唯,
因为他是个很难让人了解的人,
这包括他的朋友、同事。
就在我采访期间,听说了一件事,
有人组织窦唯的歌迷要来北京,
到《新京报》抗议示威,
到看守所声援窦唯。
知道什么叫添乱吗?
不过我倒真希望他们来闹一闹,
然后给天底下所有粉丝团体上一次普法教育课。
看来窦唯一个人的普法还不够是不是?
联系到了《华商晨报》的陶姓记者,
他让我直接找报社的法律顾问。
没出事找什么法律顾问?
看来还是出事了。
这孩子,年纪轻轻的,招数不对。
虽然我觉得媒体应该有八卦,
但是看你如何八卦,
尊重事实跟八卦并不矛盾吧。
英国记者拍了一张贝克汉姆游泳后手摸睾丸的照片,
图片说明是:“贝克汉姆控球自如。”
这是高级八卦,绝对符合事实。
但也会惹麻烦。
崔健同志发表声明,支持窦唯。
崔健说得有道理,窦唯给同行上了一堂谱法课。
崔健呼吁制定《新闻法》。
这是我见到的最不靠谱的呼吁。
别以为有了《新闻法》就能怎么样。
你见过《游行示威法》吧,
结果呢?
崔健大概没看过《往事并不如烟》。
艺术家总是脆弱的,
采访中有人跟我提到了波洛克,
全世界的艺术家都这样。
我又想起了英国的“石玫瑰”,
他们干过类似窦唯的行动,
把经纪人的汽车涂上油漆。
然后一帮人被关了进去。
幸运的是,他们在里面写了一批好歌,
知道他们的第一张专辑为什么那么好听吗?
这就叫“Jailhouse Rock”。
但愿窦唯能借此事件好好反思一下,
也但愿媒体以后能放窦唯一马,
他真是一个不知道怎么去跟人理论的人。
也许窦唯会在看守所的墙上写下几句歌词: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仔队爬出的洞敞开着”
窦唯的封面故事下周上市。
又比奶猪的南瓜泡沫晚了几天。
同样是一周一次,
为什么周刊就是比周报的时间长呢?
哈,哈,哈哈 ,一声狂笑
我先要表示很欣赏您,这里是我最经常看的博客之一,恩,要是按看的次数,那就是老罗那里第一,您这里第二。
最近发现你这里链接了“基本女文青”,我把这基本女文青在老罗那里的匿名留言随手帖过来几句请您欣赏。
~~~~~~~~~~~~~~~~~~~~~~~~~~
老罗你好!
作为一个以前很欣赏你的人,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以前很欣赏你,一度认为你有王小波第二的潜质。现在很失望。同龄人中,你和黎在才学个性上都是佼佼者,只是风格不同罢了,你们最多是两条不相关的平行线,何必人身攻击呢?尤其又套上草民对抗精英的道德光环,堂而皇之地振臂呼喝,就更无聊。
~~~~~~~~~~~~~~~~~~~~~~~~~~~
请您慢慢欣赏这自诩精英的女北青的基本格调。
周刊比周报难弄的原因是
周刊更难印
而且还要装订
现在是签售?那我买了能不能签?
恭喜三表哥已经三印。我把世界第一区政府那新闻做了个动画搞了一下有空可以看下,要是能给点意见更好了,我想做个成人时评动画系列象《南方公园》那种。地址:http://flash.ent.tom.com/flash_show.php?user=flash9999&id=52307
看了楼老九的flash了,中国的政府大楼一个比一个气派,洛阳旧政府大楼好好地给拆了,在新区建了个很牛的新政府大楼。
我都买了16本送人了!
在这里我要严重批评你了:
亏我还是做图书的,到现在我店里还没有你的书。不知道四川是不是太“盆地”了点。
我强烈要求能否邮递啊:
一本:个人收藏!
我可是你的“三丝”哦!
洪启都16本到手了啊?
转一篇,仅供参考
先定位,再谈底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安斌认为事件反映了更深层次问题,是中国媒体的定位模糊。“新闻底线不能一概而论。多元社会应该有多元媒体,但是每个媒体都要有清晰的定位。定位之后,才可以谈底线。”
他认为,“这次事情之所以受关注,应该与当事的报纸有关,如果是《明星BigStar》登这种八卦,还可以接受。像之前冯小刚骂《BigStar》泄露他家住址,在社会上没有引起这么大反响。在美国,定位做负责任的报纸,根据自己的内容、读者定位,是不会登这种八卦的。”
何勇的看法与此相似:“我不讨厌八卦,但是厕所就该是厕所,客厅就该是客厅,如果是《明星Big Star》登八卦还可以。”
史安斌分析,这次窦唯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究竟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媒体或者商业媒体?中国许多媒体,想既做公共媒体又做商业媒体,但实际无法兼而有之。
“你不能一会儿捅八卦,一会儿又装乐评人,八面玲珑。”何勇说。
史安斌分析这次事件引起关注的另外一个原因,“恐怕是人们普遍地对自己隐私权可能被侵犯的恐惧。最近关于网络监管的一些传言,让很多人产生这种恐惧,他们对窦唯的维护,可能也出于这种恐惧。”
关于新闻报道入侵名人个人隐私的底线,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陈婉莹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都认为,人文关怀是其底线。喻国明说:“记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在娱乐新闻报道上,他们掌握着自由裁量的权力。如果一个事件与公众利益没有直接关系,却反复动别人的疮疤,就不善意。一个正派的记者不应该这么做。”陈婉莹说:“做新闻不能故意伤害人。”她举了香港已故艺人梅艳芳的例子,认为当初香港媒体追挖梅艳芳患癌症的新闻,就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
此前不久的4月底,一名北大学生在云南旅游时因车祸去世,有记者冒充学生家属混入宿舍拍照、采访。此事一经披露,已经引起对新闻报道的规范与底线的大讨论。这次因为窦唯事件,讨论继续升温。
记得那年这个时候你送给我你的第一本书,你在扉页上漂亮地签上了你的名字,你说出书用了你7年的时间,你说你欠了出版人的钱。时光飞逝,转眼几年的时间,你的书开始挣钱了,你的成就越来越让人刮目,好好干吧,小同志!!!
除了小峰,我还真不相信谁能把这事做好。
哈哈,写的不错。特别是小贝那段
什么哪?!你才不靠普呢!越写越不靠普了!!支持新闻法!!! 打击以blog形式作书广告!!!!